时而淡墨浸染、时而浓墨勾勒,了了几下,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行云流水般的指画创作使人着迷。近日,记者在位于青岛十五大街的大明指画研究院里,见到了指墨画家王春林,了解了他与指画的不解之缘。
1 指画之路,执着前行
今年78岁的王春林,从6岁开始便与绘画结缘,师从岛城著名画家张伏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手指画,被其随性的风格深深吸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指画,创始于唐代,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它用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通过用指顺序、下手力度、用墨浓淡等技巧,展现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王春林告诉记者,刚开始学指画时,练基本功是关键。他通过不断地拍点、用短线串起来,逐步掌握了“浓淡干湿焦”等技法。
就这样,在张伏山的悉心指导以及自身的勤奋苦练中,王春林的指画艺术有了飞跃的进展。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上的展览,并入选了卢浮宫画册。2016年,他创作的一幅长3.6米、宽1.8米的指画作品,还被朱德纪念馆收藏。“这幅画以井冈山为主题,是为了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王春林告诉记者,这幅画他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作品全部用积墨的方式,记录了朱德与毛泽东胜利会师的历史时刻。极具历史意义。“当时这幅画是从5000多张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得到了北京众多专家和收藏家的高度认可。”说起这些,已经古稀之年的王春林依然自豪满满。
2 传承使命,砥砺前行
王春林说,绘画是一种艺术,只有创新拥有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才算得上是艺术。为了发展指画艺术,在多年的学习创作中,他摸索创作出了“金线点、五指树、简笔屋”等指法与画法。“我画画从来不打稿,全凭脑子构思,我享受着创作的自由。”
不仅如此,王春林也肩负着传承指画艺术的使命。他领衔创作的《大明指画》作品,成功申报了青岛市北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自己也成为了市北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王春林看来,指墨画不仅是一门高雅艺术,也是一门技艺。据了解,这些年,王春林培养出上百位学生,他的学生遍布各个年龄段。王春林不仅传授指墨画的技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指墨画不仅仅是用手指作画,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寄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指墨画,在老伴于爱丽的支持下,王春林还多次举办展览。
王春林说:“指墨画画家稀少,而且指墨画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
3 艺术人生,永不落幕
除了指墨画,王春林还有个称号叫“中华猴王”。在大明研究院,也随处可见王春林画的猴子。他手下的猴子,形神兼备、用笔简练,气韵生动。“你注意看它的眼睛,你向左走走,再往这边走,你是不是感觉,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都好像在看你。”一提到这些猴子图,王春林就很激动。
他认为,画猴子最重要的是眼睛,要画出猴子的灵动之美。在他的笔下,一只只猴子活灵活现,仿佛要从画中跳出来。
尽管这几年因为身体原因,王春林画的比以前少了,但他对指墨画艺术的热情却从未减退。他依然关注着指画领域的新动态,愿意和同行们交流心得。画画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指画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春林表示,他希望能把指画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指画艺术,共同书写指画艺术的辉煌未来。 记者 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