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风送爽,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享受着秋日的宁静与凉爽,然而,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而言,这个季节却暗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为了帮助中老年朋友更好地了解并预防这一潜在威胁,记者专访了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院区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晏平,就秋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及预防措施进行科普。
◎气温骤降加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秋天,虽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它并非心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期’。”王晏平开门见山地指出,“尤其是当气温骤降时,人体需要快速适应这种变化,这对中老年人群,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王晏平解释说,气温的突然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或剧烈波动,秋季气候干燥,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和脑血管的负担。诱发心肌梗塞、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此外,生活压力、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也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使患者在秋季更易发病。
◎发病“元凶”是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和脑血管的病变,最常见的“元凶”便是动脉粥样硬化。王晏平指出,在心脏方面,这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在脑血管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脑卒中,包括血栓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晏平介绍,人体血管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时便开始出现动脉硬化,血液中的有形物质主要是胆固醇趁机在血管壁上使管壁增厚,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官腔狭窄,斑块破裂可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这种病变过程类似于自来水管内水垢沉积堵住管道。虽然这个过程从青少年时期就已开始,但临床上往往要等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
◎这些“易感人群”需注意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王晏平指出,年龄、性别和家族遗传史是无法人力改变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老化不可避免;而男性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患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则更容易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这些人群也因此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科学饮食是预防的第一步
既然生活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预防这一疾病呢?王晏平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低盐、低糖、低脂,但不失营养:低盐、低糖、低脂饮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原则,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营养。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清淡”而过度节食或只吃素食。合理的饮食应该包含足够的蛋白质、乳制品、蔬菜水果以及适量的坚果和豆制品。肉类也是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但要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肉、禽肉等,并适量摄入红肉以补充维生素B12等营养素。
每天一个鸡蛋,营养又健康:很多人担心吃鸡蛋会增加胆固醇摄入,但实际上每天一个鸡蛋并不会导致胆固醇升高。相反,鸡蛋中的氨基酸和卵磷脂对身体有诸多益处。
多选粗粮:粥类食品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熬煮后更容易吸收,可能造成血糖急剧升高,进而升高血脂。因此,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的老年人应尽量少喝粥,多选择未加工粗粮如燕麦、糙米、豆类。玉米等主食,减少燕麦片、梗米白面等加工食材。
适量坚果,有益健康: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有益成分,但也要适量食用。建议每天食用一小把(不超过25克)坚果,并根据个人血脂水平选择合适的种类。
合理运动增强体质:除了饮食调整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王晏平建议老年人采取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锻炼。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而抗阻运动如举重、弹力带训练等则可以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和肌少症。推荐每周进行5天有氧运动并增加1至2次抗阻运动以达到最佳效果。
笑一笑保持良好心态:心态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王晏平指出,很多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建议老年人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坚持药物治疗不可忽视: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外还需要坚持药物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病情稳定。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以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
记者 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