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举国同庆的国庆佳节即将来临,在青岛市老街巷里,62岁的陈德壮正忙着洗车擦车,心里规划着国庆假期的自驾游路线。从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到“金城AX100”摩托车、“松花江”面包车,再到如今的私家车,四辆车的更迭,不仅是陈德壮个人生活变迁的见证,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飞跃式提升的生动写照。近日,记者走进陈德壮的家中,聆听他细细道来这四十年来“车轮上的幸福生活”。
自行车上的青葱岁月
高中毕业后,在一家五金公司工作的陈德壮,经人介绍,结识了服装厂的姑娘小管。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与妻子结婚那年,陈德壮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车——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记得那是1985年,我和妻子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凭票买了一辆自行车。”陈德壮回忆说,每天傍晚,夕阳西下,他都会骑着这辆自行车,绕路接着等在厂门口的妻子,一起下班回家。
后来,妻子的体重越来越重,陈德壮骑车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因为他要确保自行车后座上的妻子和未出生宝宝的安全。1986年的冬天,清晨的寒风挡不住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喜悦,陈德壮骑着自行车,将妻子安全送达产房。“幸好我们家离医院不远,骑车10来分钟就到了。”陈德壮笑着说,到医院没多久,妻子就为他生下了一个6斤半的胖儿子。
摩托车上的速度与激情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到了1996年。陈德壮凭借着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已经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机电部科长,家庭经济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儿子喜欢踢足球,我和他妈上班忙,经常顾不上他,回家找不到儿子,他妈就去足球场找,一准能把儿子拎回来。”看儿子喜欢踢球,手里有了些闲钱的陈德壮便和妻子商量着买台摩托车,带着儿子去青岛看球赛。“当时花了9300元,买了一台“金城AX100”摩托车,蓝色的,是儿子喜欢的颜色。那时候,摩托车可是个稀罕物,骑上它,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十岁。”陈德壮笑着说。假期,他总会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去颐中体育场看球赛。父子俩穿着皮夹克,戴着头盔,在风驰电掣中享受着速度与激情。
面包车里的创业梦
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为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一年,陈德壮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投身商海,创办了自己的电动工具公司。
陈德壮说,为了经营需要,他花费3万元购买了一辆“松花江”牌面包车。“进货、拉货、送货,这台面包车为我们家的生意出了不少力。”陈德壮指着照片上那台墨绿色面包车说,那些年,他和他的面包车穿梭于山东各地市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私家车中的幸福时光
时间来到2012年,私家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陈德壮也顺应潮流,卖掉了陪伴他十年的面包车,换购了一辆私家车。
“有了私家车,出行更方便了,谈业务也更有面子了。”陈德壮如是说。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他都会驾车带着家人外出旅游,从山东到江苏、浙江,再到更远的地方。“日子好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舒心,就想带着家人到处走走看看。”如今,陈德壮已步入退休生活,假期来临,他会精心规划自驾游路线,带着家人继续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 记者 尚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