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3:悦读周刊
~~~首届青岛诗歌节暨海洋文学周落下帷幕与会嘉宾纵论“诗歌与海洋”续写海洋文学壮美诗篇
从青岛出发,书写海洋
首届青岛诗歌节暨海洋文学周落下帷幕与会嘉宾纵论“诗歌与海洋”续写海洋文学壮美诗篇
胡弦
韩东
陈东东
欧阳江河、臧棣(左)与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翻译家薛庆国云端对话。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主办方供图

  9月28日晚,依然还是在诗与乐的交响中,首届青岛诗歌节暨2022海洋文学周落下了帷幕。为期四天的活动中,与会诗人们共话有关海洋文学、海洋诗歌的书写,以及海洋诗人的诞生,他们从个体的经验出发,就此写下诗歌节期间这一阕有关海洋的华丽诗篇。

  作为首届青岛诗歌节暨2022海洋文学周的重头戏,“诗歌与海洋”国际海洋文学对话于9月27日上午在奥帆博物馆举行。对话由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海波主持,除诗歌节的特邀嘉宾外,青岛诗人代表谢颐城、曹安娜、韩家川等参与对话。

  这是最适合书写海洋的城市

  面朝大海,秋意正浓,恍惚间竟也消弭了天与海的分界线,“整个天空都是海水”,诗人欧阳江河以一句充满诗意的吟诵开启了这一场以海洋为关键词的对话。在他看来,青岛与上海是最适合书写“诗歌与海洋”的城市,而上海诗人陈东东则直言青岛比上海更适合书写这一议题。自小生活在上海的陈东东依然还记得第一次来到青岛,看到大海时的震撼,“青岛,是一座傍海而生的城市,有关海洋的诗意有着更为直接的生发。”

  奥德修斯漂流十年之久的那片大海被隐喻为西方文学的源头,而在农耕文化浸润的中国文学中却很难寻到海洋文学的源头。欧阳江河指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通过对山的描摹与想象来塑造、构建自我形象,不论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还是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完成了诗人的自我塑造,继而彰显着诗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从“小我”到“我是谁”的终极诘问。“如何诞生一个伟大的海洋诗人,比如沃尔科特充满了海腥味的写作,还有卡瓦菲斯的‘野蛮人’,他们的背后是古希腊的神话海洋。”从这个意义出发,欧阳江河期待着有关“山”与“海”的书写能够比肩并进,而这,也正是海洋文学为青岛,乃至在更为广阔的范畴内留下的开拓性与可能性。

  重新审视海洋文学的写作

  就“诗歌与海洋”的具体写作方式而言,诗人臧棣坦言,在既往的写作经验中,经常是把海洋当成题材和背景,是一种工具化的方式,而海洋本应是更为纯粹、更为原始的存在,“阿多尼斯说过‘海洋是复杂的经验来源’,它的博大、奇异,以及触及生命本质的经验带给我们一个更具活力、变幻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

  诗人韩东则以自己的代表作《你见过大海》解析了有关海洋诗歌写作中的“把大海还给大海”,“这首诗歌之所以会引发反响,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在于书写大海时不走常规路径。”韩东坦言,每每提及文学中的大海,是一个特别大的象征,几乎容纳了很多对于辽阔、深远、无限的想象,这个词汇一旦出现,我们眼前浮现的不是一片具体的海域,而是一个文学的象征,“这既是好事,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一个概念或是词语,想象被饱和之后,就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东西,我们使用的时候,进行新的创作和记录观察的时候就会失效,所以从词语学的概念来讲,将大海的文化内涵清除之后再派上新的用场,或许能够带来全新的发现,比如《老人与海》,也是这种概念,因为这里的‘海’是特别具体的,老人打鱼、海上搏斗,读了这篇小说,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海洋,又变成了对海洋生命力的重新认识。”韩东指出,海洋与文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海洋的描绘使我们扩大了视野,但同时也遮蔽了具体、切身的东西,“我认为谈到海洋与文学,怎样去描绘新海洋,具有特征性的海洋,是求真求新的东西,这也是海洋文学创作的一个任务。”

  将海洋的书写融入生活

  诗人胡弦在对话中谈及在南京郑和博物馆参观时的感受:“一个小小的青铜砚滴文物,做成了海螺的形状,这是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它曾经局部记录过我们的文化生活,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过推广,同时也说明海洋没有像农耕文化那样广泛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那么大范围地影响过我们的生活趣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呼唤海洋大诗人的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想要书写“诗歌与海洋”,就得像哈瑞·马丁松那样,将海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传统、与生活碰撞,才留得下有如“在海上,我们感到春天或夏天只是一阵风”这等传世名作。否则,即便大海近在咫尺,也还是隔绝的。

  诗人蓝蓝出生在山东烟台的海边,后随父亲前往河南,即便儿时所有的记忆都留在海边,但真正感受到海之诗意还是在她去往希腊、行船爱琴海的时候,“或许只有离开才能真正地回来,正如加缪所说,渔民从不在沙滩上跳舞。”蓝蓝表示,我们如何期待更好、更震撼人心的作品?只有跟大海建立起深刻的、命运般的联系。

  对此,诗人赵野也表示认同。他说,在中国文学史的变迁中,比如《山海经》,是有“海”的存在,而后“海”慢慢演变成了山河、山川,“海”却慢慢消逝,成为了一个意象,“现代汉语对于海洋诗歌的表现,大多来自翻译,比如《荷马史诗》,而生活在青岛海边的诗人、文人,或许有着更多亲近海洋的机会和条件,拥有书写海洋的更多经验,我期待在青岛诗歌节上设置海洋主题的写作,也期待着发现和拓展海洋诗歌的表现力,而这一次的青岛之行,也在重新界定着我跟海洋的某种关系。”

  相关新闻

  诗歌节许下 

  “阿多尼斯之约”

  作为一座海滨城市,青岛的文学传统,始终洋溢着清新的海洋气息。海,联结着世界,也贯通着交流。当海洋文学遇见沙漠文学,是否可以在各自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民族性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切入点?文学的根系和立场,在建立写作者身份的同时,又如何塑造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本届诗歌节邀请到了蜚声国际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翻译家薛庆国通过连线的方式,与正在青岛参与诗会的欧阳江河、臧棣就“海洋与沙漠”的文学表达展开探讨。在互动过程中,双方也许下了下一届诗歌节的“阿多尼斯之约”:期待两年后,年届94岁的阿多尼斯能够亲临青岛,“能够把我的身体我的心,分成亿万份,把我的友情跟所有的朋友分享。”

  虽然出生在沙漠之境,但在阿多尼斯眼中,沙漠与海洋具有着同等的要义,“我要澄清一点,我也是来自海洋的,我的家乡叙利亚的海边,我个人更为偏爱大海,而不是沙漠。”阿多尼斯表示,沙漠没有要向大海传递的信息,而大海却向沙漠传达着生命的起源与变迁,“沙漠与大海都是没有形状的,对一切形状、一切意义都是开放性的,沙漠和大海固然是现实的存在,但同时又是无止境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意思。同时,海洋与沙漠,是消弭了的时间与空间,是人们赋予了他们的时间与空间的意义,就像千年以前一位书写沙漠或是海洋的中国诗人,我们今天在讨论他的诗歌的时候,也是模糊了的时间与空间。”

  正如欧阳江河所说,沙漠是缺水的,而置身海洋之中却没有一滴可饮用的水, “此水非水”的隐喻恰也应和了阿多尼斯的“未知论”:海洋还是一切未知事物的象征,深潜到海底,你会见到从未见过的奇怪的、美丽的生物,这一切比我们所要见过的生物更要美丽,“未知不仅存在于超自然中,也存在于海洋这样的自然中,以海洋为象征,期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找无止境,找无穷;而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海域的奥秘,都会让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世界的核心是人,人和人的差异带来了丰富性和多元性,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说‘朋友,是他者,也是你自己’。”阿多尼斯表示,我们跟不同的朋友,从他者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我们为这种不同而高兴,而这种“不同”不应成为互相排斥和仇视的理由。

  众所周知,阿多尼斯在诗歌之外,也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他的画作为人所推崇,而首届青岛诗歌节以跨界之姿做出了诸多尝试,诗歌与电影、诗歌与音乐、诗歌与画作等多元展现形式链接起文学海洋的多样性。虽然今年阿多尼斯的青岛之约未能成行,但在云上座谈过程中,作为诗歌节的总策划,欧阳江河向阿多尼斯再次发出了两年之后的邀约,“期待第二届青岛诗歌节举办的时候,阿多尼斯能够带着他的画作,他的诗作来到青岛,举办画展,举办诗会,或许诗歌节的某一天,我们就将以‘阿多尼斯日’命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第A03版: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6版: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7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8版:深读
   第A09版:发布
   第A10版:一线探访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都市圈
   第A13版:悦读周刊
   第A14版:五月风
   第A15版:地产周刊
   第A16版:业界
从青岛出发,书写海洋
青岛早报悦读周刊A13从青岛出发,书写海洋 2022-09-29 2 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