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3: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家门口享“国家级”诊疗、“医联体”分级诊疗、一站式就医……~~~
家门口享“国家级”诊疗、“医联体”分级诊疗、一站式就医……
健康青岛让百姓有了“医”靠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为写好这个“1”,过去的10年,青岛从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充,到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绘就温暖的健康底色。2012年以来,青岛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7337家增至8574家,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由5.33张增长至6.6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5人增至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2.48人增至4.3人,万元以上设备由2.72万台增至8.3万台……10年间,青岛努力践行让群众“病有良医”的民生承诺,健康青岛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让人民群众从一次次就医体验中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徐小钦

  关键词:扩容 

  家门口享“国家级”诊疗

  解决看病难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是关键举措。10年来,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我市不断加速城市新城区、远郊区等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

  2021年年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正式开诊,胶州周边的市民实现与上海共享优质医疗资源。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正式启用,医疗布局频添“国家队”。“看病可真是方便了”“再也不用辗转外地求医,家门口就能挂到北京来的大专家号”……以前青岛的患者想要预约国内顶尖专家号,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预约周期,然后坐动车或飞机前去就诊,现在青岛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已向青岛医院派驻200名专家,涉及20个学科,日门诊量超过3000人次,开启了“国家队”常驻岛城的历史。

  城阳的血液病患者张欢今年3月份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家人带她到北京,慕名找到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江倩教授进一步诊治。张欢得知江倩教授会到青岛坐诊的消息后,立刻从北京赶回青岛,如约在青岛医院看到了江倩教授的专家门诊,并顺利住进了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的血液科病房。“江倩教授也是青岛医院血液科病房的学科带头人,所以每周都会来查房,所有治疗都是在她的指导下制定的,在这里治疗,我相信跟在北京没有区别,并且就在家门口住院,更方便、更放心了。”张欢感慨。52岁的青岛人中先生(化名)更因扑朔迷离的罕见病,感受了一把医院为他开启的“京—青”通道,双向转诊无缝衔接,让他顺利便捷地转到北京治疗,后续他也可方便地在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随访复查。

  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快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断扩容,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截至2021年底,近10年全市共投资158亿元,先后建成60余个卫生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新增床位1.6万张。全市21个医疗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近300亿元,建成后将新增床位1.78万张。2012年,全市仅有14家三级医院,现在已增至32家。到2025年,青岛市将新增三级医院7家以上,总数达到39家。

  关键词:升级

  本土高水平医院发展壮大

  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能仅仅依靠“外力”,青岛“引育并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级,本土医院呈现蓬勃向上之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不断攀登高峰,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两份榜单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位列第53位,比上一年跃升9位,七年跃升了35位。近年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引进了全省首台第四代TOMO治疗机,全省公立医院首台PET-MR;完成世界首例5G超远程泌尿外科手术,完成机器人远程临床手术50余例;成为山东省唯一同时具备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小肠6种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造福全国各地器官移植患者……

  9年前“加盟”青岛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传承齐鲁医学精神和济南中心院区的学科优势,打造形成了“八大中心”。医院复杂手术与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诊疗。去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主体已开工。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山东唯一的分中心落户青岛市市立医院,钟南山院士任“总领队”;与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合作共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个体化医学试点单位青岛联合实验室”,推进青岛市市立医院区域精准分子诊断中心建设,为感染性疾病、肿瘤精准诊断、生殖遗传等疾病诊断提供优质检验平台……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市市立医院坚持医教研并重,聚力学科核心能力建设,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胸科医院成为青岛市中心医院北部院区,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带动北部医疗水平持续提升,满足周边60万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心医院院区,定位为“大综合、强专科”,强化综合性医疗和肿瘤诊疗服务,打造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中心和高层次医学教育基地。多家本土医院不断提升“软实力”与“硬实力”,在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实现蜕变。

  关键词:联动

  分级诊疗畅通就医路

  基层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10年来,青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市已建成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18个县域医共体、15个专科联盟和8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医疗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进一步提升。

  “原来看病得让儿子请一天假,开车两个多小时带我们到青岛市区,挂号、排队、看病,再返回来,想想都折腾。现在专家每周都来我们乡镇医院坐诊,骑车十分钟自己就来把病看好了。”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的居民黄翠平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儿都患有颈椎病,近些年得益于大场镇中心卫生院与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等紧密型医共体的服务体系,乡亲们看病不用出镇了,老两口的烦恼迎刃而解。青岛市市立医院近5年来共派出近200名医生下乡帮扶,仅大场镇中心卫生院先后有200余例疑难危重症病人通过双向转诊在市立医院得到成功救治。医院12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会定期到莱西市市立医院、莱西市夏格庄中心卫生院、胶州市人民医院等医联体单位坐诊、查房、手术指导等,平均每年出诊760余次。截至2021年,集团医联体单位已达57家,开展手术3000余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近万人。

  前几天,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村民张先生突然感觉胸痛,立马来到沙子口卫生院就诊。“不好,可能是心梗!”接诊医生第一时间做检查,证实判断后,医疗救治组立即启动“救援绿色通道”,一边为患者吸氧、心电监护,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一边联系救护车将患者送往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到院后立即手术。崂山区沙子口卫生院副院长杨宏强告诉记者:“过去,卫生院遇到此类情况无力处置,救护车从镇上赶到大医院要一个小时,再进行术前准备,往往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如今通过上下联动的胸痛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医生培训、优化救治流程、提升检查能力,实现心梗病人早发现、早治疗、少后遗症。”杨宏强在沙子口卫生院工作了十余年,是基层医疗飞速发展的见证者。“这10年,我们卫生院不仅搬进了新大楼,还配齐DR机、彩超、心电监测仪、CT等设备。而10年前,卫生院的检查仪器只有胸透机。”杨宏强说,不仅如此,医生做完检查后,远程影像和心电图可以立即传输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和青大附院等医联体相关科室,由专家远程会诊或出具报告单。卫生院目前全科医生本科率达到90%。

  关键词:便利

  一站式就医便民利民

  从411.9万平方米到661万平方米,这是10年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的变化,不仅拓展了群众的就医空间,还带来了老百姓就医体验的提升。提前网上预约挂号,到院后通过自助机候诊,候诊时智能预问诊可以提前询问病情,提高患者就诊效率;轻触屏幕,就能和医生“面对面”;足不出户,在线复诊开药;点击手机,就能查看检查化验结果……10年间,我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智慧医疗服务全面推开。2017年2月,我市互联网医院还仅有青大附院一家,如今“健康青岛”已接入86家医院,其中76家医院已实现预约挂号、门诊缴费等服务,“健康青岛”公众号可以提供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查看、体检等120项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不用带着检查结果奔波不同医院,线上即可调阅。目前,“全市一家医院”应用场景正不断丰富,已构建4大类、49分项、212项数据集的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平台,正在推进与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垂直业务系统、区市平台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

  跑了多个科室,挂号等候费时间,说法还不一,怎么办?针对上述问题,青岛多家医院纷纷为疑难患者启动了多学科会诊模式,如青大附院心衰多学科联合门诊、青岛市中心医院肿瘤多学科会诊等,“剑指”就医“痛点”,让患者获益最大化。32岁的沈先生(化名)查体时发现“肺部多发小结节”,于是预约来到青岛市市立医院“肺结节联合门诊”,会诊当天,市立医院副院长、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学东等多位专家悉数到场,通过专家们的周密讨论、综合研判后达成统一意见,为沈先生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在市立医院,共开设胃肠肿瘤联合门诊、妊娠期糖尿病联合门诊、颅内肿瘤联合门诊等近30种疾病的多学科综合门诊,一站式解决因疾病复杂而奔波于各专业门诊的烦恼,大大改善就医体验。

  不仅各类便民利民“金点子”层出不穷,各项医疗技术也创新应用,让市民看病焕然“医”新。2014年,达芬奇手术首次引进青大附院,很快便成功完成山东省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015年,青大附院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居全国第2位,2016年至2018年手术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今年7月,青大附院心外科达芬奇手术已突破400例,领跑全国。今年,一位患有终末期肺疾病的病人成功进行了肺脏移植,实现世界第二例、亚洲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肺脏移植手术。全球首个痛风智能诊疗机器人也在青大附院应运而生,痛风诊断正确率达95%。在科技赋能和专家团队的努力下,许多大病重病、疑难病,比过去有了更精准的治疗手段、更微创的治疗效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第A03版: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6版: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7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8版:深读
   第A09版:发布
   第A10版:一线探访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都市圈
   第A13版:悦读周刊
   第A14版:五月风
   第A15版:地产周刊
   第A16版:业界
健康青岛让百姓有了“医”靠
青岛早报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A03健康青岛让百姓有了“医”靠 2022-09-29 2 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