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早报从今天起开设“二十大代表风采”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是中国百年铁路史上最亮丽的一笔,揭开了中国高铁发展的崭新一页。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今年45岁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见证了“复兴号”的每一步创新实践。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郭锐和他所在的团队为1600多列高速动车组装配转向架。如今,这些列车已经安全运行超过40亿公里。
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
“爷爷辈造蒸汽机车,父辈造绿皮车,我造高速动车组。”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的郭锐,1997年技校毕业后,进入中车四方工作。“第一次接触高铁装配,是在2006年。”那时,公司开始制造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组装转向架的重任落到了郭锐团队的肩上。
“转向架,就是高铁的‘腿’。高铁跑得又快又稳,全靠转向架和它的零部件。”郭锐说,转向架装配部件有上千个,装配尺寸数据记录有上万条,装配精度更是以微米计算。当时,国内在动车组转向架装配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为了摸清原理,郭锐和同事以厂为家,通宵达旦搞试验。没有操作手册,就从零起步。他们用54天时间查阅资料,资料垒起来有2米多高。资料搜集完成后,再学习、消化、吸收,郭锐记细节,同事记步骤,笔记有10多万字。历时两个多月,郭锐终于带领团队成功攻克10余项制造技术难题,其中,他独创的“四点等高支撑调整先进操作法”开创行业先河,有力保障了我国首批动车组上线。
创造10项先进操作法
2014年,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进入试制的关键阶段,郭锐又接到了“复兴号”转向架的装配任务。由于复兴号转向架采用全新轴箱体设计,装配精度要求控制在0.04毫米之内,难度极大。接到攻关任务后,郭锐带领团队泡在生产车间,连续一周白天夜晚连轴转,制定了90种装配方案,经过上千次反复验证,最终找出了最佳装配方案,解决了制约“复兴号”转向架制造的难题。
“‘复兴号’动车组上有50多万个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要干成精品。”郭锐说。有一回,郭锐团队发现,动车组齿轮箱小轴轴向游隙的精度对“复兴号”转向架的装配品质影响较大。为此,郭锐潜心攻关,钻研出一套新的测量方法,成功将游隙测量精度控制在0.02毫米。这套新操作法应用到生产现场后,提高了装配精度。
从业20多年来,郭锐先后创造了10项行业先进操作法,完成了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4篇。
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2021年6月22日,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举行。郭锐的履历中又新增了一个国家级荣誉,他成为了素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奖项获得者。这位国内高速列车转向架装配技术的带头人,再次凭借自己的专业、敬业获得了社会认可。
与中国高铁一路同行,郭锐的信念更加坚定——发挥自身所长,为高铁事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2012年,中车四方成立“郭锐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创新攻关、技能提升、带徒传技、成果转化、专利申报、论文发表”等活动。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郭锐带领成员完成创新攻关492项,解决技术难题356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6项,为公司创造效益6000多万元。在他培养的人才中,已有27人获聘技师、高级技师。
“我们技能人才赶上了好时代,一个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新时代’。”今年,郭锐以全国劳模的身份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在他看来,这是党对劳模群体的一种褒奖,更是对劳模群体作出新贡献、建功新时代的一种肯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干好本职工作,我们更要在项目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每个过程中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每名高铁人都深知肩负的光荣而神圣使命。‘为祖国造最好的车’将是我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只有不断鞭策自己、提升自己,以怀‘匠心’、守‘匠情’,践‘匠行’的责任担当,引领和带动更多高铁工人学技术、练技能、强素质、增本领,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助推我国轨道交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中国高铁国家名片而不懈奋斗!”郭锐说。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