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来,“轨道上的青岛”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国内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成环成网运行的地铁线,正在逐渐“改写”城市公共交通格局。近日,我市发布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购置招标公告,拟采购500辆新能源公交车。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采购内容中包括一批只有6米长的公交车,创造了我市公交车长度最短纪录。此前,我市最长公交为18米铰接式,从18米到6米,公交车“变短”背后藏着哪些密码?
发布
岛城引进史上“最短”公交
根据发布的2024年青岛市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购置内容,2024年青岛市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购置项目划分为8个标段,其中6米级纯电动公交车20辆、7米级纯电动公交车120辆、8米级纯电动公交车120辆、8米级纯电动公交车40辆、8米级纯电动公交车40辆、8米级纯电动公交车60辆、8米级纯电动公交车80辆、8米级纯电动公交车20辆。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为10月10日9时30分。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招标的500辆新能源公交车辆中的20辆6米级纯电动公交车,创造了我市公交车辆“最短”纪录。目前,我市正在运行的最短公交为386路、401路等微循环线路,车辆长度只有7米。“以386路为例,从海大崂山校区到大剧院,主要串联起了崂山东部区域居民的出行。”公交崂山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崂山东部区域道路条件较为复杂,386路开通初衷也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出行“最后和最初一公里”问题,如果选用大车型,不仅影响日常运营,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小车型更能适应复杂路况,也有效吻合了开通初衷。”该负责人表示,从日常运行情况来看,386路完美满足了市民出行需求。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401路。据了解,目前我市地面公共交通的主力车型,多为10米级。
调查
岛城公交车最长达18米
为服务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解决世界园艺博览会运力不足的问题,2013年我市引进了长度为18米的铰接客车。在温馨巴士605线路上投入试运行的这款18米铰链大通道城市客车是空调车,采用四开门设计,车内设置28个座位,载客人数可达160人,是传统客车的3倍。605线路由汽车北站发往海水浴场,是贯穿市区南北主干道的重点公交线路,早晚高峰期客流量大,车厢内十分拥挤,18米铰链大通道城市客车投入运行后有效解决了乘客乘车难的问题,缓解了交通压力。该车采用空气气囊悬挂系统有效减震,乘坐起来非常舒适;铰接处采用拉式铰接盘,保证车辆转弯时后部车厢稳定,不会产生较大离心力,乘客乘坐更平稳;并采用自动档驾驶系统,操作简便的按键开关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体力消耗;而宽大的全景前内窗与司机窗及在每个车门都安装上的监视系统保证驾驶员有良好的视线。车体外部造型采用欧式简约风格,红色搭配,显得整车前卫大方,超大侧窗玻璃使得车内宽敞明亮,视野极佳。
因为车体太长,交运温馨巴士在选择驾驶员时做足了“功课”,从一千余名驾驶员中选拔,且还需通过试跑测试。当时,18米铰接式大通道车辆行驶在路上,成为城市一景。此后,随着地铁3号线、1号线的陆续开通,地铁准时、畅达的特点,极大分流了线路客流,到期后这批车辆就退出了城市舞台。2017年前,市区最长公交线路是312路,单程69.55公里,由轮渡码头出发沿途经过100个站点直至崂山仰口,贯穿市南东西部、途经李沧、城阳、崂山,单趟运行就需要3个多小时。长距离、大容量,成为当时公交发展的主流思路。
背景
地铁占公共交通比重渐长
作为一种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地铁是城市引导承载绿色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自2015年开通首条地铁以来,青岛已成为国内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青岛地铁累计客运量已突破15亿人次。近几年,青岛地铁站点增多、线网延伸,绿色出行“主力军”的担当更加凸显。地铁公共交通分担率从2019年的15.4%,到2020年的18.4%,到2021年的24.5%,再到2022年的32%,地铁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23年,地铁公共交通分担率单日最大达到59%,日均分担率达42.73%,较2022年增长约10个百分点。2023年,市民平均乘地铁时间为20分钟,平均旅行速度44.83公里/小时,是地面出行的1.5倍,每天通勤可节省20分钟,地铁的存在将地理距离转变为准确的时间距离,实现了“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换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市运营地铁线路达到8条、348公里,里程稳居全国第十,实现对中心城区主要商圈、医院、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全覆盖,旅游季铁路、机场换乘衔接覆盖率分别达99.7%、88.8%。上半年累计运送乘客2.5亿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235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1%,极大提高了城市承载力。尤其是在演唱会等大客流时期,延时运行的地铁极大发挥了快速疏散客流功能。在今年夏季旅游高峰期,地铁更是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7、8月,青岛地铁线网总客运量1.1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单日最高客运量超200万人次。
应对
地面交通花式挖潜引流
如果把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地面公共交通则是“毛细血管”。为匹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我市公交行业也通过调整线路、站点,开通区间车、微循环等多种方式花式挖潜引流,为市民织就出行“幸福网”。
公交李沧公司驻地在李村公园,所属线路有多条从李沧发往市南的南北大线。地铁2号线开通后,该公司在日常调研中发现,以往高峰时段拥挤的车辆,变得有些“宽敞”,不少市民乘车到李村公园后,都会下车换乘地铁。为解决这一痛点问题,同时加快车辆周转,该公司开通了9路、318路、327路和363路等四条接驳线路,早高峰时段从始发站把居民从小区拉到地铁口,晚高峰则从地铁口把居民拉到小区。接驳线路的开通,极大方便了沿线居民出行。9路接驳线开通前,家住百通馨苑的刘女士,工作日里每天6时30分左右乘坐9路到李村公园,之后倒乘地铁去石老人附近上班。由于早高峰时段人多路堵,到李村公园的这段路程,刘女士需要预留20多分钟。自从开了接驳线,刘女士的上班路方便了不少。“可以晚10分钟出门,有时候车上还有座位,这些都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便利!”刘女士告诉记者,上班路顺畅了,心情也舒畅。
除了点对点接驳,公交集团还创新上下车举措。不久前,公交崂山公司新开34路,优化线网结构的同时,还设立“招手停”站点,尽量减少市民步行距离。以34路所设站点金领美地小区为例,该小区是一个大上坡,如果没有“招手停”站点,居民需要走近200米的上坡路乘车,有了这个站点,居民乘车就方便多了。通过34路公交车,居民们可以顺畅换乘地铁线路。“现在出行更方便了,我每天上班坐公交没几站就到了地铁站,下班回家地铁无缝对接公交到家门口,既省时又省力。”家住佳源华府小区的王先生说道。
不同于上述线路,近日新开通的423路,则“定向”瞄准株洲路片区出行痛点,通过早晚高峰往返地铁站和厂区之间,连接起了市民幸福出行路。以往,早高峰时段地铁东韩站都会聚集不少市民,等待乘坐631路前往株洲路东片区。631路因线路较长,且途经多个堵点,导致早高峰时段车厢异常拥挤。有了423路,极大解决了地铁站和工作地之间的出行难题。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地铁海尔路站,因为只有一条637路从该站发往株洲路片区,导致高峰时段乘客聚集。交运温馨巴士为此开通了接驳车辆,高峰时段从地铁站始发,前往株洲路片区。674路则开通“对点公交”服务,在公交站点提供准时公交服务,做到定时定点精准发车,让乘客可以“掐点儿”坐公交。在此基础上,对到站时间进行了科学设定,最终确定了全天12小时、29个时间点的“对点”运行计划,与地铁蓝谷快线的班次到发时间相对应,并预留给乘客充足的换乘时间,促进地铁、公交无缝衔接,提高运行效率。
说法
双向喂给织密出行“幸福网”
地铁与地面公交,从来不是“你多我少”“你强我弱”的输赢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共赢搭档,共同为市民美好“出行路”贡献力量。目前,我市9条在建线路、235个工点正在稳步推进建设工作。与此同时,整合原公交集团和交运集团而成立的城运控股集团,成立以来也注重以接驳互通的方式匹配公交+地铁的两网融合,持续降低常规地面公交与地铁的强竞争关系,实现两网间客流的双向喂给。
近年来,城运控股集团通过新开线路破解公交盲区衔接地铁、停运调整减少两网强竞争关系、增设站点缩短公交站与地铁站距离、增加运力加快人流密集站点乘客疏解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化常规公交与地铁的协同发展。近日,高新区一次性新开3条公交线,极大解决新建小区居民出行难,同时,也有效衔接起了既有地铁线路。与此同时,一些长距离线路也告别历史舞台,有人售票线路也正在逐步退出,目前全市只有304路一条有人售票线路,且已经从此前的流水发车,改为了如今定时发车。
在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克中看来,公交车机动性强,走街串巷,可以满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需求,地铁线路则具有准时、顺畅的特点,已成为市民长距离出行首选。我市充分利用地铁线路特点,实现公交和地铁1+1>2的效能,有利于我市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截至6月,主城区常规公交与地铁的衔接线路总数为248条,实现对中心城区范围内6条地铁线(不含西海岸新区的地铁6号线一期和西海岸快线)、104座地铁站点全覆盖,两网融合比例提升至81.5%。截至9月19日,市区衔接地铁的公交线路总数是254条。
随着6米级、7米级和8米级“微型”公交车辆陆续到来,地面公交客流量有望稳步上升,地面公交与地铁的融合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