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刘先生向党报热线反映,他新买的手机号每天收到不同平台的十几个追债电话和短信,他投诉至该号码的运营商后得知,该手机号码为二次出售,因刘先生已签署两年合约而无法退卡。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他只能将手机关机。
记者调查发现,像刘先生这样购买到二手号码而遭遇短信和电话骚扰或无法新注册App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咨询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客服得知,根据《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码号资源归国家所有。为了在有限资源内提高手机号码的利用率,一般未办理停机保号业务且停机超过3个月以上的手机号,或是用户主动注销的手机号,将被运营商回收并再次利用,由此便产生了“二次放号”。
“我买这个手机号时,没有人告诉我号码被使用过,现在想退又退不掉。”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某通信公司营业厅办理新号码业务时,工作人员并未告知这个号码属于“二次放号”,他也没有“关注合同中是否有‘二次放号’提示”的消费经验。
此外,二手手机号不仅给新机主带来麻烦,原来的使用者也会面临隐私暴露的风险。一些旧机主在注销手机号码前,未将其与社交软件、网络云盘、银行卡、网络游戏账号等解除绑定,导致用于注册、登录、身份核验的短信验证码被新机主获取,旧机主的身份证号码、通讯录、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等重要的个人信息可能会泄露。市民张女士向党报热线反映,她的手机每月都会收到一条提示公积金缴费变动的短信,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她自己的,而是手机号的上一个“主人”的。“我连续2年多收到此类短信,虽然短信里没有透露更多信息,但仍然是比较敏感的内容。”张女士说。
在当今时代,手机号如同网络“身份证”,如何切断二手手机号与前任机主的“前缘”,让手机号“干干净净”供用户使用?对此,多家通信机构的客服表示,根据法律规定以及受到技术手段限制,运营商只能清理注销号码与运营商相关的业务,至于该号码与其他第三方账号的绑定关系,运营商并不掌握。抹去手机号绑定的个人信息,目前主要依靠用户自己主动清除。“一般用户销号时,工作人员会主动提示用户先解绑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软件,再办理注销。”联通公司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推出了“一证通查2.0”和“一键解绑”功能,帮助用户了解并管理手机号与App账号的绑定关系。用户可通过“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一证通查”小程序,填写必要信息后查询。该功能支持查询本人名下手机号绑定的互联网账号,48小时内会发送查询结果短信。目前,“一证通查”支持查询16个互联网应用的账号注册情况,若需查询其他应用,可在页面提交需求。“一键解绑”功能可帮助解除这16个互联网账号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