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通讯员 张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近年来,青岛市总工会积极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广泛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2023年,全市涌现职工创新成果2.2万余项,降耗增效10亿余元,创新精神正在青岛这片热土上蔚然成风。
建机制,让每名职工成为创新“主力军”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创新型人才是支撑创新驱动的根本。从郝建秀、许振超,到张连钢、郭锐……纵观青岛的发展历程,一大批产业工人逐“新”而行,向“高”而攀,折射出“大国工匠”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青岛工人不仅有力量,而且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为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推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每一名职工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青岛市总工会努力找准工会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加强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一批关于提升全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激励职工创新创效的新举措。
着力发挥工匠“传帮带”作用,实施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搭建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打造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新型班组、职工创新能手、职工创新成果“五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创造体系,打造全员创新企业65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66个、创新型班组150个、职工创新能手100个、职工创新成果247个,搭建了职工岗位建功新平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职工聚焦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重要领域技术等,参与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为城市发展持续蓄能、注入动能。
创新工作室有效凝聚了职工创新力量,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家、省级30家、市级235家,建成率超过八成,各级创新工作室年均培育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有力带动了企业职工积极投身创新创造。
青特集团青岛大工匠王京京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取得了36项创新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参与完成的重型商用车驱动桥总成关键技术的应用等项目,三年累计为公司增加效益近2亿元;
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李延丰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克服多方困难,在14天内完成德国克朗斯码垛机S5控制系统的升级,提前一周完成任务,为公司节约近百万元的改造费用;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青岛市分公司“姜响应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展的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了一线人员的工作效率,可节省10名以上支撑人员,每年可节支200万元;
……
坚持在赛马场上选骏马,创新各级竞赛、机制、载体,着力拓渠道、建平台、扩影响,带动职工岗位练兵,力求形成一批职工叫好、企业欢迎、社会支持的竞赛新载体新模式,让勇于创新创造的能工巧匠站在聚光灯下,一批技术过硬、创新力强的技术人才由此脱颖而出,成为推动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自2021年开展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省级决赛创新成果以来,青岛30项创新成果在省级决赛中获奖,其中管益辉团队在山东省首届职工创新创效竞赛中荣膺特等奖,获得100万元奖励。
搭平台,在实践中找准创新路径
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新创造,看似“小”,但最易于普通职工参与、易于解决实际问题、易于将创新创造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辽阳路(南京路—福州路段)交通结建工程是青岛市“七横九纵”高快速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的重点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青岛市政空间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辽阳路快速路项目班组全体工作人员历时22天,创新使用120台千斤顶将重量近万吨的旧桥“顶起”最大高度5.8米,让通车多年的杭鞍高架路南京路路口长达159米的落地段旧桥成功完成“巨龙抬头”,不仅节省2000万元的成本,也为后续建设结构复杂、大吨位桥梁顶升和城市高架桥升级改造积累了经验。
新质生产力来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只有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才能真正将科技创新转换为产业创新,将前沿成果转换为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市总工会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从工作实际出发,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发挥职工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操作和产品结构的优势,围绕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设备更新维保等,组织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创新活动。
在这样的机制下,一项项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生产中的实际举措,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排水监测站获得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参与10余项国家和建设部标准的编制,主编了行业标准《城镇污泥标准检验方法》;
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输渣处理创新型班组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企业备案标准3项,节约标煤32712吨,减排二氧化碳737吨,是燃煤机组节能减排重大变革的创新技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人的创新班组,申请专利40项,撰写提案改善237项,策划项目24项,创造收益近900万元,其中半成品压出智能生产线,助力中国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
强激励,“真金白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充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的意愿和能动性,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郭锐说:“让技能人才‘有奔头’,是激发他们技术攻关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既要从经济上予以一定的奖补,也要从精神上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近年来,青岛拿出“真金白银”,着力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意愿和活力。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用于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转化,资助资金、技术等要素协同集聚,增强产业工人创新力。
《青岛市职工全员创新竞赛管理办法》规定,在决赛中获得全员创新企业赛道前10名的,由青岛市总工会分别给予3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在决赛中获得创新工作室赛道前20名的,由青岛市总工会分别给予3万元创新资助资金。
此外,为畅通高技能人才发展路径,推动企业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全链条”,青岛持续实施 “求学圆梦”行动,已帮助万余名职工提升学历水平。
与此同时,青岛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主动简政放权,出台《关于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结合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把素质提升、畅通发展通道作为产改重要工作,在搭建职工成长阶梯上攻坚,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采取考核鉴定、考评结合、过程化考核、直接认定四种形式,重点考核职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等内容,让技能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不仅为企业技能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创新攻关平台,更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品管部积极响应公司开展的职工创新竞赛活动,依据公司在职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形式,使职工完成从初级工向中级工、高级工成长,充分提升技能水平;山东港口青岛港完善职工职业发展通道,依靠职工办企业,涌现出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海尔集团坚持全员创新,卡奥斯平台引领世界工业互联网发展;非公企业青特集团将党组织建在车间班组,搭建员工薪酬增长阶梯……
物质上的激励事关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而精神上的激励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
青岛积极推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全省首个工匠日——7·26“青岛工匠日”,隆重发布岛城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创造成果,创作《榜样的力量》《中国名片》《地铁六号线》等工匠精神文艺作品,在主干道、景点设置工匠主题户外大屏和主题雕塑,在机场、火车站、长途站等开设劳模工匠VIP通道,协同区市开通绿色就医通道,推出工匠人才免费体检等关爱措施,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
“青岛市劳模工匠展示馆”“青岛市工人运动纪念馆”“劳动主题公园”等阵地交相辉映,勾勒出全市数百万产业工人在青岛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走过的光辉历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工匠走上了广阔的舞台,为工匠发声,为创新添彩,形成了技能人才与创新创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下一步,青岛将持续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创新力和创造力,为青岛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凝聚力量。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劳动者正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用实干成就梦想,靠奋斗人生出彩,不断铸就“青岛制造”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