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本报6月12日讯 6月12日,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山东港口青岛港发布了氢能港口的最新规划。
根据发展规划,青岛港将加快推动氢能全链条多场景应用落地,构建港口氢气供应体系、高效加氢体系、用氢安全管控体系“三大体系”,打造港口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应用示范、多场景应用示范、多元化应用示范“三个示范”,建设氢能产学研创新发展平台、氢能贸易枢纽平台、氢能港口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
“青岛港将牢牢把握机遇,聚力技术攻关,拓展港口氢能全场景应用,培育绿色生产力,加快建设‘中国氢港’。”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表示。
青岛港要抢先一步
“氢港”主要指具备氢能源使用、氢能产业培育和氢能贸易的港口。航运业“脱碳”是大势所趋,而氢能是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谁能够提前布局,谁就占据了未来的制高点,全国已有一批港口提出建设“氢港”。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显示,港口装备设施、车辆、周边工厂对清洁能源有巨大的动力需求,港口能够凭借成本优势集中布局加氢基础设施。
2021年12月,青岛港承接了科技部在山东省启动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中“氢能动力与供能系统关键技术集成及多场景应用示范”这一重要课题,为氢能港口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目前,青岛港的氢能港口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累计加氢量超80000公斤,减少碳排放超1000吨,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的港口氢能供给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港口氢能车辆规模化示范运营,推广应用各类港口专用氢能车辆50辆,累计运营里程80万公里,换算替代传统燃油26万升;在全球首创氢电耦合直流微网轨道吊,引领港口大型机械设备进入全新氢能时代;率先研制全球首艘7000匹超大功率氢电混合动力拖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00余吨,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为船舶低碳环保转型树立新标杆。
不仅仅是使用氢能那么简单,青岛港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即依托港口资源禀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氢能产学研创新发展平台,同时探索氢能航运线路和中转码头,为氢能贸易提供便利条件,打造氢能贸易枢纽港口。
当青岛港成为大规模应用氢能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必然会带动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发展,氢能的集散交易又会带来贸易和金融需求,从而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也为城市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认为,此次青岛港的氢能港口建设,不仅将显著提升港口运营质量,还将有效减少碳排放,提速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同时还将加快构建制氢、加氢、用氢、氢交易的产业生态圈,推动港口氢能贸易发展。
构建氢能全产业链
在LNG、甲醇、氨、氢等新能源技术路线中,氢是不会产生碳排放的终极能源,而且绿氢还可以转化为绿氨或甲醇。但氢的利用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制备储存利用技术不完善、价格相对较高、很难高密度储存、容易泄漏、脆化金属材料等。其中,能源价格和车辆价格是影响氢能普及的重要因素。
由于远距离运输缺乏经济性,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副产氢丰富的地区,面向公交、港口等特定场景。以青岛港为例,主要使用青岛炼化的工业副产氢。
“燃料电池用的氢价格目前为40元-60元/kg,需降到25元/kg才能与汽油相当。”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表示,“由于车辆本身和加油站需要定制以符合氢气要求,即使氢气现在变得便宜,也需要数年才能成为最常用的能源,并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
根据公开招标信息,一辆氢能重卡的价格为130万元左右,虽然相比3年前的200万元已经下降了约35%,但仍比传统燃油重卡高出一大截。
值得一提的是,多个省份都在探索“氢高速”免费政策,有利于大幅降低氢能重卡的综合运营成本。山东省从今年3月1日起对行驶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列入白名单的氢能车辆已达到500余辆。
港口绿色转型,需要港航各方、上下游、全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力。因此,青岛港建设全场景氢能港口,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构建港航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推动规模化、绿色化、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实现突破,探索油气电氢四站共建模式,推动全国最大的4000公斤加氢子母站建设,推广AGV、自卸车等氢能车辆。
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与10家氢能港口建设生态合作伙伴进行了集中签约,搭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合作交流平台。
“氢能的制储运成本很高,在港口周边进行绿氢的布局很有必要。”山东港口青岛港副总经理吴宇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全力推进氢能在各个环节各个链条的应用,加快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