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3:理论周刊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产业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

  产业变革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古老的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再到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浪潮,产业的演变不断塑造着世界的面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要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产业为主题,本刊刊发理论文章予以探讨。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李长胜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青岛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关系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加快传统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辩证关系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是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丰富的应用场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和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强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质化的发展动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质化的生产效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则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更加广阔的新质化发展空间。

  青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青岛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以高端化为牵引,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突破。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存量时代,传统优势产业处于从“强调性价比”到“追求高端化”的关键阶段。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品技术突破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差异化消费体验的产品,是打破传统工业产品价格天花板、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必由之路,也是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从微观层面来看,产品线中高技术点是传统产品高端化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依靠产品线中的高研发亮点,传统产业获得稳定的高端定位。例如海尔“隐形”空调行业首创的五恒空气解决方案,不仅外观上实现了空调出风口和内机的“隐形”,还通过用水代替冷媒,解决了传统空调的出风噪音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精准识别产业链中的高价值环节,通过注入更多的新技术、新创意创造高附加值,是传统产业高端化进阶的另一路径。比如,青岛橡胶轮胎行业的龙头企业——赛轮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液体黄金”轮胎,打破困扰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定律,实现了从终端轮胎产品向高附加值原材料的跃升。

  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加快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而数字化是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重要实现路径。一方面,对于传统生产要素而言,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可实现生产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减少生产资源的浪费,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要素重要性得到显著提升;数字技术可打破企业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各业务单元协同高效管理,降低了人工数量,对员工数字化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投入结构;数字化还能够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融合,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和资本投资效益。另一方面,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在数字化过程中被彻底激活,并迸发出强大的重塑能力。数据具有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通过其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的乘数作用,可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赋能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绿色化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一方面,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传统产业往往是能耗和碳排放重点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因此,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切入点。另一方面,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代表的新型国际绿色经贸规则,正在加速重构国际贸易秩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也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客观要求。首先,要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本身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实施绿色能源替代、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在钢铁、化工、能源等行业间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积极引导重点耗能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开展过程深度脱碳。其次,要提高传统产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发挥青岛传统产业制造能力优势,积极提高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以打造标志性绿色低碳产品催生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传统电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速绿色铁路装备、智能铁路关键装备、智慧城轨交通装备,加快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产业化进程;加快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升级发展;加大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燃料、氨燃料、氢燃料等绿色智能船舶海工装备研发,提升绿色智能船舶供给能力。增加以工业固废、城市矿山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绿色新型建材、低碳道路基材的产品生产供给,提升绿色新型建材供给能力。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有效路径

  张淑芹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当前,青岛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关键阶段,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有效支撑。

  突出重点,打造优势新兴产业集群

  瞄准当前世界工业化进程最新趋势,充分考虑青岛特色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优势新兴产业集群。一是做强优势新兴产业集群,建立全球价值链主导者地位。对于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和以高效节能电器产业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提升,培育本地骨干企业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全球价值链(或至少是区域价值链)的主导者。二是做大新兴产业集群,促其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合理规划新兴产业空间载体,避免各区市同质化竞争。发挥专业园区聚集效应,支撑新兴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本地优势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首先,改革竞争政策,取消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评估各类优惠措施和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防止落后企业依靠补贴与先进企业竞争。其次,统一市场规制,提升经济效率。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范围,统一、规范地区间、部门间的政策标准,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再次,加强能力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审慎监管方式。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操作性,推动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变。优化考核导向,使之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本地实际。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要素聚集

  围绕优势新兴产业吸引高端要素在青岛聚集。一是界定并保护产权,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产权清晰,这也是鼓励创新、吸引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同时,落实人才配套政策,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另外,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优良环境。以考核为手段,提升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引导、提高违法成本,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二是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投资,引导资本重点流向本市优势新兴行业企业,支持其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努力成为主导者。提升投资效益,重点引进并落地单体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成长潜力好的大项目,不断形成投资的有效增量。三是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推进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和低效闲置土地处置,为高端产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优化房地产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增强城市吸引力。

  培育新兴产业相关服务业,增强支撑力度

  开放创新,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服务品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一是面向重点战略性新兴行业,做大做强相关服务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特别是推动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标准化服务、创新创业服务、金融科技等做大做强。二是面向重点合作对象,拓展服务范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合作对象,积极推动相关服务业创新发展。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为契机,拓展相关服务业空间布局,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长度。三是面向国际标准,增强相关服务业服务能级。进一步扩大相关服务业开放,倒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效能。同时,主动跟国际规则对接、跟主要区域经贸协定的规则对接,推动相关服务业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促进相关服务业扩容、提质、增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力支撑。另外,发挥青岛“山海城”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

  扩大有效需求,增强新兴产业发展拉动力

  发挥青岛连接南北、贯通内外的独特优势,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增强消费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开展家电等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促进活动,实施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系列举措。二是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全面推动就业增收,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让民众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降低消费者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负担,减少消费者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四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要。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

  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倪庆东

  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阵地,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或处于产业化前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导区是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先行先试的一种新组织模式,该模式要统筹推进科技、业态、组织、需求和政策融合创新,提升人才、资金、知识产权配置效率。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培育未来产业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青岛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耦合,打造了基因和细胞诊疗、空天信息、虚拟现实和深海极地开发等未来产业集群,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产业新赛道,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这为青岛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联合体,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协同、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促进产业前沿技术突破,并通过应用场景开放、培育市场消费需求等举措,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让更多创新型企业进入产业链、打开客户群,成为青岛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通过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原始创新,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同时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链稳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有助于企业利用前沿技术不断开拓细分市场,提升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首先,要聚焦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需求寻找新的创新增长点,围绕产业链加强创新策源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科学家和企业家需要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分享各自领域的知识、技术和市场动态,以便更好地实现供需对接,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次,大力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管”共同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领军型科技企业牵头组建科研机构,加强驻青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搭建“科学家+企业家”双向路演和成果孵化平台,将科学家的科技、企业家的成熟市场通道、投资人的资金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

  二是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首先,培育高水平企业梯队。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支持其在细分领域打造“独门绝技”。其次,加大对技术理论体系基本成熟、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产业培育力度,推进技术路线产业化,加快应用场景孵化和新技术落地。鼓励企业、驻青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未来产业加速器,重点培育“种子期”项目,加快孵化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再次,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强化标准互认和要素互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配套齐全、软硬件协同的产业生态。

  三是加快多元场景开发开放。既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又要加快前沿技术在实践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合理确定与前沿技术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布局重点、次序和规模。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应用试验场景,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其次要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应用,打造跨界融合场景。依托未来网络、深海极地等工程和项目场景,加速探索未来空间方向的成果创新应用,依托青岛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再次要引导开发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依托应用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支持专业化应用场景促进机构发展,探索市场化场景培育机制,常态化推进场景挖掘发布、供需对接、建设运营等活动。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实现多元化风险分担。

  四是完善未来产业发展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出台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围绕基因和细胞诊疗、空天信息等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提高研发设计、技术评价、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水平。支持驻青高校设立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特色学院,加大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学科创新和交叉融合力度,以产业需求牵引产教融合,打造卓越工程师团队,促进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效对接。整合青岛现有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未来产业投入体系。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理论周刊
   第04版:会展
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以产业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
青岛日报理论周刊03以产业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6-09 2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