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成为发展的大势所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持续用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青岛。
自2021年青岛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以来,作为先行先试区,一场乘势而上的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热潮正在我市加速掀起。围绕如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青岛的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低碳化”基础,但目前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工业行业节能降碳政策规划尚未完全出台,企业缺乏顶层设计指导和具体操作标准;与降碳密切相关的一些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等。”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委员、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贾小平认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业行业节能降碳路线图,强化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其次,做到协同优化,补齐基础短板,分步骤、分阶段推动工业企业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实践;再次,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建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联合体。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认为,要抓住重点,发挥优势,依托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青岛蓝色硅谷、上合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着力探索全域一体、高效管控、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宜居宜业新路径;要在石化、钢铁、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园区循环低碳绿色发展引领等计划,进一步探索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
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因此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对率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目前青岛初步形成覆盖上游电池材料及储能电池生产、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下游储能示范应用的产业链条,但也面临着储能建设成本高、应用场景不丰富、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市政协委员、民建青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成意建议,鼓励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应用,比如发挥青岛海洋优势,建设深远海大规模“海上风电+储能”项目,打造“海上能源岛”,延伸试验“海上风电-海水淡化-制氢”海水制氢新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