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波 刘晋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生建设领域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立场,也是开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必须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注重民生建设的可持续与公平性相统一,推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针对人民群众的广泛性、深层次、品质化的民生需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有速度”与“民生保障有温度”的良性循环格局。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快速增长到114万亿元,为民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部分省市民生财政投入占比稳定在70%以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社会民生事业实现了全方位跃升。这些成就的取得,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良性循环格局的形成,是全方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这一充满辩证法精神的科学论断的具体体现。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处理好全体人民与重点群体的关系。民生事业发展的受益对象是全体人民,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民性属性所决定的。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的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的保障,是民生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民生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区域、城乡、行业等之间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平衡,需要在民生供给过程中,对特殊群体给予必要的利益倾斜,进行差异性民生供给,既从外部给予其必要兜底帮扶,又要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的目标,为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全体人民最关心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有力满足了每一个人的基本民生需求,做到了全体人民受益与重点群体受益之间的辩证统一。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处理好内容范围与比例结构的关系。一方面,我国民生建设的内容范围囊括了一个人从生到老的基本生活事项,力求精准满足每一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项民生需求,为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广泛的内容支撑。同时,还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各类群体在民生需求方面的差异性,对民生建设的各项内容之间和每项内容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结构合理设计,确定投入比重。在内容范围全面性基础上均衡布局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民生服务,保证内容的结构比例符合实际需求,保证全体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均衡性、可及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十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既努力提高总体收入水平,又注重缩小差距。正是处理好了内容范围与比例结构的关系,使我国在实现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享公平的增进民生福祉过程中,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处理好优先事项与补充事项的关系。针对各地、各领域、各群体多重民生问题同期叠加的特点,需要处理好优先事项与补充事项的关系,科学设定民生体系的目标层级,保障有限的民生资金有效解决最急迫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聚焦社会保障的保基本兜底线功能,逐年提高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也进入普及化阶段,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总而言之,十年来,党把雪中送炭式的民生工作作为优先项,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确定民生投入的优先顺序,凸显主要问题、主攻方向;同时,兼顾其他问题的破解,提高了民生供给的多样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使民生供给的目标层级既体现社会普遍性需求,又兼顾差异化需求,推动各项民生事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了全方位改善和历史性跨越。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