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臭并非现代才有,古人也与臭食颇有渊源。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酱法”中“作鱁鮧(zhú yí)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逐夷,追到海滨,见渔夫“造鱼肠于坑中,以土覆之,香气上达”,结果“取而食之,以为滋味”。汉武帝很高兴,给这道食品取名“逐夷”——实即鱼肠酱。这种鱼肠酱,说有香气,实属“异香”,即带有臭味。这便是有关臭食较早的记载。
享誉安徽徽州的“臭鳜鱼”也是在无意中创制出来的。相传200多年前,安徽沿江的商贩在贩鱼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而在鱼身上洒一层薄盐,并经常翻动,当到达目的地时,鱼的外表虽保存完好,但腥臭之气从中阵阵发出,经过厨师加工洗净烹制后非但臭味全无,反而鲜美无比。不久后,“可与松花相比美,敢同虾酱做竞争”的王致和臭豆腐横空出世。据传,王致和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如此看来,中国食臭地带似乎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物产丰饶,气候湿热。湿热则家中所存食品易生霉变味。中国百姓过日子一向仔细,经加工后的食物,虽臭却鲜,风味独具,一来二去,臭食遂成了气候。牛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