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老年生活报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讲座,希望有机会经常听到。”3月26日上午9点半,在青岛市老年活动中心,青岛大学教授金翠华为本报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如何写好回忆录”的讲座。
“有了好心态,一定能写出好回忆录”
金翠华有多年教学经验,面对二十岁的年轻学生与六七十岁的“老年读者”,如何“教写作”有许多不同,“年轻学生阅历浅,我会告诉他们‘深入观察生活’,老年人阅历深,心里有的是内容,我要教给他们如何把心里的东西‘挖出来’”。
授课前,金翠华鼓励大家,“不要怀疑自己,觉得‘我老了,写这些有用吗’,而是‘我喜欢我就写’。生命之树长青,只要心年轻,就一定可以写。”金翠华特别提到一本百岁老人写的自传《绿梳子》。作者动笔时已是93岁高龄,写完回忆录时正好100岁。她强调:“有了好心态,就一定能写出好的回忆录。”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金翠华从四个方面——“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详细阐述了如何写好回忆录。关于选材,她着重谈了四个“有”:心中有小、心中有细、心中有变、心中有异同。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金翠华提醒老年朋友,开始写作前,先选好素材再动笔不迟。
“回忆录,不仅是家族的传承”
“今天听了金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老师和蔼可亲,让我们知道了回忆录该如何去写。”“我先按照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这是留给下一代的遗产。我要写我的父亲,到儿子那里就成了孙子。到时候孙子替爷爷来办这件事,这就是传承。”
讲座结束后,许多中老年朋友兴致不减,继续与金翠华交流。一位刚退休不久的男士带着给父亲写的回忆录请教金翠华,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点。“听完讲座,不光是写作上有收获,回想人生的每一步,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得到升华了。”一位女士感慨地说。
最后,金翠华将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家塞缪尔·乌尔曼写的《年轻》送给每一位中老年朋友。“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当金翠华朗读这段话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记者 王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