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5:怀念
百岁叶嘉莹逝世:
“诗词的女儿”一生只为一件事

  2024年11月24日,著名古典文化学者、诗人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许多人知道她,是因为她的古诗词评讲,以及那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去世前,叶嘉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2020年,叶嘉莹成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叶嘉莹是蒙古旗人。她的家族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家中四合院的祖宅大门上,有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进士第”。在她的记忆里,这个院子里从来没有过大呼小叫的喧嚣,无论亲人还是佣人,人和人之间讲话,从来都心平气和,轻声慢语。十几岁时,她写了一首《咏莲》,其中两句“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她17岁那年,母亲便因病去世。那时又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之难与家之灾,沉甸甸压在她单薄的肩上。

  叶嘉莹与赵钟荪1948年结婚。那年冬天,这对年轻夫妻一起去了台湾。她和丈夫的姐姐、姐夫住在一起,条件十分艰苦,生活也颇多操劳。幸有一位老邻居介绍她去中学教书,20多岁的叶嘉莹就这样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生活尚未安定,“白色恐怖”已席卷了他们:赵钟荪被抓进监狱,一关就是将近三年。三年里叶嘉莹带着幼女苦苦度日。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叶嘉莹的诗词课名气越来越大,到处都在邀请她去讲课。据她回忆,当时自己工作量的“巅峰时期”,同时要在四所学校讲课——早上、下午和晚上分别在不同的学校讲课,每周还有电台的《大学国文》栏目。“那时你只要喜欢古诗词就会发现,各大学和电台广播的古诗词都是叶嘉莹在讲。”

  上世纪70年代初,叶嘉莹受邀去加拿大教书,她的初衷不是为了开眼界,还是为了养家——丈夫和女儿都在美国,但是两个女儿要念书,而丈夫始终没有工作。因为签证的问题,她没办法在美国工作,只能先去加拿大教书。在那之前,她从来没用英文上过课。为此不得不每天晚上抱着英文字典查到深夜,第二天早起再去给学生上课。“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每天夜里两三点钟睡觉的习惯。”那时,她已经四十好几岁,却拼得比她教的学生还苦。

  虽然辛苦,但叶嘉莹也因此深入了解了许多西方的文学理论和英语文学作品,无形中让她拓宽了对文学理论的阐释能力,不仅能用传统诗论,还可以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释中国的诗词。

  1978年,叶嘉莹回到祖国,先去北大,然后去了南开讲课。在南开,叶嘉莹掀起了一股如痴如醉的听课浪潮。学生们闻风而来,把阶梯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有时候叶嘉莹来到教室门口,发现自己都挤不进门。

  如果长寿有秘诀,那么,这就是叶嘉莹的秘诀。叶嘉莹自己也说:“我一直觉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识’是不能消灭的。因此,如何真正保持我们不灭的‘识’,保持它的纯净、完美,这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  乔雪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关注
   第A03版:时事坊
   第A04版:讲述
   第A05版:怀念
   第A06版:文史
   第A08版:寻找老物件 见证新时代
“诗词的女儿”一生只为一件事
忆往昔,痛别离
明利益+稳增长!新华保险荣耀鑫享智赢版终身寿险持续热销
老年生活报怀念A05“诗词的女儿”一生只为一件事 2024-11-29 2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