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6:家风
“标准”牌缝纫机陪她走过半世纪
82岁曲艳芬:看到它,心里总是暖的

  扫码观看

  精彩视频

  “我们家有一台1966年买的缝纫机,应该算老物件吧?”近日,本报与青岛市档案馆联合发起的“寻找老物件,见证新时代”征集消息发出后,众多读者踊跃参与,纷纷打来电话介绍自家珍藏的老物件。9月18日,家住青岛市市北区、82岁的曲艳芬,与记者分享了陪伴她半个多世纪的“标准”牌缝纫机的故事。

  1

  苦难童年 爱情滋养

  走进曲艳芬的家,一股温馨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布置简洁而有序,在卧室靠窗的位置,一台被漂亮的布罩包裹的缝纫机引人注目。曲艳芬笑容可掬地迎接着记者的到来,她轻轻掀开布罩,缓缓坐下,开始讲述她的过往。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4岁就被送到了大连儿童福利院。”回忆起那段时光,曲艳芬的眼神中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在孤儿院里,她是年纪最小的孩子。“虽然条件艰苦,但福利院给了我一个家,让我学会了独立和坚强。”曲艳芬说。

  15岁那年,曲艳芬高小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胡胜华。两人的相识,得益于一位热心的学生家长。“我们班里一个小男孩的父亲,是当时大连水晶区政府保卫科的科长,姓郎,他知道我刚参加工作,没有对象,就把他们科里的干事胡胜华介绍给了我。”曲艳芬说,在郎科长的撮合下,两人见了面。之后,每到周末,胡胜华便约着曲艳芬到俱乐部跳舞,在旋转与跳跃中,两颗心悄然靠近。

  1962年,20岁的曲艳芬与26岁的胡胜华在简陋的宿舍里,买了些糖果,举办了一场简单却温馨的婚礼。“我记得当时杨老师送了两个木头小板凳,我自己买了一个红脸盆。”曲艳芬回忆道。

  2

  一针一线 皆是深情

  婚后,胡胜华因工作原因被调往海岛部队守卫,两地分居的生活考验着这对新婚夫妇。时间久了,曲艳芬便乘坐颠簸的木船前往海岛探望丈夫。“风大浪涌,我坐在船上一直吐,但想到能见到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曲艳芬说。

  1966年,随着第一个女儿的降生,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曲艳芬的肩上。园里体恤曲艳芬,便将一张缝纫机票分配给了她。“我记得园长当时说,小曲家里困难,把这票给小曲吧!”曲艳芬回忆道。就这样,她凭借这张珍贵的票据,在市场购买了那台“标准”牌缝纫机。从此,这台缝纫机便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床单被罩,还是孩子们的衣物,都出自她的巧手。曲艳芬不仅为家人缝制衣物、床单被罩,还时常帮助邻居修补衣物,一针一线中,倾注了她对家人和生活的热爱。

  后来,随着丈夫胡胜华工作调动,曲艳芬一家从大连搬至青岛,又从青岛搬到北京,后又搬回青岛。期间经过五六次搬家,那台缝纫机始终被曲艳芬小心翼翼地打包带走。

  为了更好地使用缝纫机,曲艳芬还特意参加了缝纫机学习班。她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缝纫技巧,还学会了如何修理缝纫机。多年来,这台缝纫机从未出现过大的问题,即便偶尔有点小毛病,也被曲艳芬自己轻松解决。

  3

  情感寄托 悠长岁月

  如今,尽管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曲艳芬依然保留着这台缝纫机。每当家中的床单被罩出现破损,她都会熟练地打开缝纫机,拿起针线,一针一线地修补。“放在手边,很方便。”曲艳芬笑着说,她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使用的尺子、剪刀等工具。

  “这台缝纫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还承载着我们一家人共同度过的那些艰难而温馨的记忆。”曲艳芬轻轻地抚摸着那台陪伴了她半个多世纪的缝纫机,眼中满是温柔。那台“标准”牌缝纫机,不仅见证了曲艳芬一家的成长与变迁,更成为那个时代无数家庭生活的缩影。

  随着本报与青岛市档案馆“寻找老物件,见证新时代”活动的持续深入,我们期待更多读者积极参与,分享自己与老物件之间的故事,让这些珍贵的记忆得以传承和发扬。

  茶壶、粮票、布票、马灯、老挂钟……如果您家珍藏着老物件,欢迎您拨打电话(0532)66988698跟我们联系。 记者 尚美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讲述
   第A05版:婚恋
   第A06版:家风
   第A07版:延年益寿
   第A08版:文史
91岁周保章:学习传承好七伯周恩来精神
“标准”牌缝纫机陪她走过半世纪
为您“出书”,我们更专业!
老年生活报家风A06“标准”牌缝纫机陪她走过半世纪 2024-09-20 2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