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2:寻亲热线
让烈士“归队” 为英灵点亮回家的路

  近日,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DNA比对信息,成功找到“济南第一团”烈士孙永庆的两个侄子:72岁的孙青祥和70岁的孙青起。“奶奶,爸爸,大伯孙永庆的安葬地找到了……”孙青祥、孙青起兄弟俩来到奶奶和父亲的坟前流着泪告慰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让烈士“归队入园”,为英雄寻亲的新闻见诸报端,有人奔走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有人把浓浓暖意注入烈属心房……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崇敬英烈的生动注脚,都是铭记历史的清晰回声。

  时隔70年、跨越1500公里

  83岁老人终于找到了父亲

  83岁,本是应该安享晚年的年纪,但对于安徽籍老人任丙权来说,心中却一直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找到自己70多年未见的父亲,近日在大数据的帮助下,83岁的任丙权在贵州天柱县成功寻亲。

  父亲任从良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一年任丙权刚好7岁。1950年,任从良在护送群众

  押运公粮途中英勇牺牲,父子二人从此永别。成年后的任丙权一直想寻找父亲的遗骸,然而,一场大火烧毁了,家中关于任从良的全部档案,此后,尽管尝试了多种办法,任丙权却始终未能找到父亲确切的埋葬地址。

  自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以来,烈士的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管理。就在今年,任丙权通过中华英烈网和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布的《第一批烈士寻亲名单》,得知自己的父亲埋葬在贵州省天柱县,他从安徽省界首市跨越1500多公里赶到贵州,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安息之地。尽管舟车劳顿,老人仍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我希望烈士们能像鸟儿一样,找到回家的路”

  作为一名“85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将多年的青春时光,献给了“我为烈士寻亲”这份志愿服务事业。

  2006年,在参加一次关爱老兵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孙嘉怿需要帮助老兵们洗手,接触老兵们手的那一刻,她大受震撼,“他们的手上基本都是厚厚的老茧,有的人手关节已僵硬不灵活,有的人手指都少了好几根。”孙嘉怿有点“看不下去”。从那时起,她便想要为军人、为老兵这个群体做点什么。

  2012年,孙嘉怿和丈夫来到云南边境的烈士陵园。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们跑了10多座陵园,“每到一座烈士陵园,我都会挨个查看墓碑上烈士的详细信息……在烈士纪念馆里看到他们的事迹让我震惊。”

  从云南回来后,她决定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寻找家人,为烈士家属寻找亲人墓地。2017年,在不少志愿者的帮助下,孙嘉怿正式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经过努力,孙嘉怿和她的团队如今已建立了一个包含数万条烈士信息的数据库。数据库信息被细致地分成姓名、出生年月、牺牲时间与地点等多项内容。孙嘉怿说:“现在如果有烈属向我们求助,我们最快在两分钟内,就能初步找到烈士安葬的地点。”

  吸纳全国各地400余名志愿者

  组建烈士“寻亲”志愿团队

  吸纳全国各地400余名志愿者,组建烈士“寻亲”志愿团队,累计到访20多个省份、近10个国家,收集整理700多座烈士墓地的3万余条烈士信息,帮助1400多位烈士成功找到家人……数字背后,是一段段让人动容的“落叶归根”的故事,更是一个个家庭数十年的期盼,“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徽章上的和平鸽展翅飞翔。正如孙嘉怿所说“我希望烈士们能像鸟儿一样,找到回家的路。”

  妥善安置先烈,迎接英雄回家,既是对烈士的承诺,也是对烈属的安慰。让英雄遗骨有光荣归处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不曾离去!

  鲁志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寻亲热线
   第A03版:关注
   第A04版:畅游天下
   第A05版:养老
   第A06版:文史
   第A07版:延年益寿
   第A08版:老年大学
让烈士“归队” 为英灵点亮回家的路
读报寻旧友 再续姐妹情
“老伴去世,我能花他社保卡里的钱吗”
九旬老兵时隔68年再相聚
老年生活报寻亲热线A02让烈士“归队” 为英灵点亮回家的路 2024-07-31 2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