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2:新闻周刊
~~~悉心照料30余载,60岁的她把“精神发育迟缓”儿子培养成自食其力“暖男”
公立养老院不收、私立又太贵~~~
自闭症患者家长的照护焦虑与自我救赎——~~~
自闭症患者家长的照护焦虑与自我救赎——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图为孩子们在做游戏。

  76岁的鲍白想申请住养老院,却没有一家养老院肯接受她,因为她带有一位智力残疾的女儿。鲍白所面对的困境,正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所提交的一份议案中关注的“老养残”议题——目前上海的养老服务机构“不接收父母带着心智障碍的60岁以下孩子入住”“也不接收60岁以下心智障碍患者”,家有心智残障子女的老年父母群体普遍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

  “老养残”难题折射出一个现实中的“缺口”——面向18-59岁心智障碍人士的专业服务非常稀缺,很多成年后的心智障碍人士只能常年待在家中,由日渐年迈的父母硬扛着。

  时隔多年,凌云剑至今记得,当3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她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2014年,她辞职当起了自由职业者,和几位家长共同成立了一个叫“爱托付”的社会组织,通过定期组织家长定期前往养护机构探望,监督养护质量,让孩子家长放心,同时给孩子带去心灵慰藉。

  这是一群孤独症家长的照护恐慌和自我救赎——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的孩子能否得到妥善的照顾?我们能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一旦家有心智障碍人士,很多人都会像凌云剑一样,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乃至家庭的生活规划。3年前,当自闭症儿子小Q从特殊学校毕业后,50岁的晓帆决定从外企提前退休,开始全身心照顾小Q的日常起居,每周尽可能抽出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然而,这个勉强维持的节奏在今年1月被打破了。孩子父亲突发疾病住院,需要晓帆在旁照护。分身乏术的她,不得不考虑小Q的日间照料问题。

  多方问询后,晓帆在浦东找不到可以让她紧急托付儿子的场所。最终,她选择了位于闵行的上海慧灵。这家公益组织在浦东。她每天额外支付来回200元的打车费,由慧灵的员工将孩子送到闵行。

  “有心智障碍的孩子一旦年满18岁,就面临无处可接受的困境。”上海慧灵理事长陈戎东长期驻守心智障碍服务行业,因为看过太多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的家长,只要能承受,慧灵都尽可能接纳。

  思考启示:现在的照护,是为未来托付做准备

  慧灵的实践,给家长们带来了喘息空间,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很多特殊孩子的家长会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总在担心孩子未来由谁照护,另一方面却几乎从未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护。“当他们失去照护能力时,再考虑将孩子交给别人,对孩子、家长和机构三方来说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无疑加剧了‘老养残’困境。”

  无疑,心智障碍者的照护牵涉到很多问题,不光是专业知识,还有个性化支持。孩子与妈妈养成的亲密依恋关系下的支持方式,很有可能换其他人就做不了,那就需要多个照顾者来给他提供照护,积累由临时性、非亲缘性关系提供的照护经验。所以,托付不是简单的交付,需要孩子、家长和机构三方都有所准备。

  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经验来看,社区融合成为主流,也就是让这个群体尽可能在社区居住,而不是到床位式的集中托养机构。在美国,57%的成年心智障碍者和家人居住在一起,25%的心智障碍者居住在团体家庭。团体家庭也正是慧灵在全国近50个城市坚持探索的照护模式,即让4-6名心智障碍者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在普通社区居住。王海燕 谢飞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新闻周刊
   第A04版:时事坊
   第A05版:婚恋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7版:文史
   第A08版:文体
逆袭!母爱让智障儿走向“奇迹人生”
“老养残”群体谁来管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老年生活报新闻周刊A02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