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2:新闻周刊
~~~悉心照料30余载,60岁的她把“精神发育迟缓”儿子培养成自食其力“暖男”
公立养老院不收、私立又太贵~~~
自闭症患者家长的照护焦虑与自我救赎——~~~
逆袭!母爱让智障儿走向“奇迹人生”
悉心照料30余载,60岁的她把“精神发育迟缓”儿子培养成自食其力“暖男”
用电脑制作的儿子儿媳结婚照
董燕在接受记者采访
董燕给记者翻看儿子的结婚相册。
扫码观看更多精彩

  记者 王丽洁 视频记者 王镜

  家有智力障碍儿,这个家的天仿佛就“崩塌”了。青岛60岁的董燕就是从“塌天的废墟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她的儿子1989年出生,3岁被确诊为“精神发育迟缓”。30多年的不离不弃、母爱守护,让儿子一步步康复、成长,到如今能自食其力、结婚成家、生活美满……这一切,都是她内心深处那份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所化作的奇迹。4月10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创造了儿子“奇迹人生”的母亲。

  1

  对老师的话

  她“选择性”不相信

  5个月的产假休完后,董燕就把儿子送到了托儿所。可儿子似乎特别不适应,到哪儿都哭,从早哭到晚,哭干了嗓子。她前后换了好几个托儿所,儿子才勉强适应。3岁半上幼儿园时,有一天老师把董燕叫到学校,直言不讳地提醒:“你赶快带孩子去看看医生吧,我怀疑是弱智”。听到这个消息,董燕忍不住怪罪老师,“你说的什么?你不能把俺孩子一棍子打死吧。”对老师的话,她“选择性”不相信,但私下里,她也不敢不重视。因为有众多同龄孩子做参照,哪个孩子发育正常,哪个孩子发育迟缓,老师一目了然。

  半信半疑中,董燕开始带着儿子四处求医,最终被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医生说“这病没法治,全世界都没办法”。她不相信,也接受不了。医生最后只得建议“给他多吃点维他命”。

  最初确诊的那几年,董燕几乎给孩子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药。她和丈夫的工资几乎全都用在了给儿子治疗上。父母和公婆也帮她垫付。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就会去尝试。“现在看来,实际上是‘病急乱投医’。结果并不理想。儿子的智力发育依然迟缓。”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因为没通过简单的测试,儿子被拒入学。回到家,董燕和丈夫抱头痛哭。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另想办法。后来在一个专门辅导弱智孩子的机构里,儿子学习了一年,这才勉强入学。这一年儿子8岁,比正常入学年龄晚了两年。

  2

  放弃要二胎

  相信奇迹会发生

  儿子确诊后,董燕很自卑,心理压力很大。对亲戚还好说,对同事和朋友,她从不愿意谈论。尤其是当别人提起“我家孩子怎么样……”时,她和丈夫都会刻意回避。2004年,她遭受了一次工伤,摔断了四根脊椎骨。有一天同事们来看她,她就提前把儿子“撵”到卫生间。那时他们住在简易楼改造的老房子里,卫生间和厨房在楼外面。这么做就是不想让同事“看到”儿子。她对儿子说“你在那儿等着,等阿姨们走了再出来”,儿子很听话。后来他懂事了,遇到家里来人,知道“不能招人厌”,就主动问,“妈妈,我用不用出去待会儿?”那一刹那,董燕的眼泪出来了,“是我让儿子有了‘见不得人’的自卑。儿子幼小的心灵遭受这样的‘歧视’,我心痛不已”。

  那时,董燕在青岛国棉一厂的工作是“四班三运转”,即早、中、夜,三个班倒替着上,同时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早班她忙,顾不上,丈夫就把儿子送学校。早班回来她就开始辅导孩子。中班,晚上下班后,有时是母亲帮着辅导。下了夜班,董燕甚至不睡觉也要先辅导儿子。她把老师教的知识,在家一遍又一遍地教。有时儿子学N遍也学不会,母亲就劝她“你再要一个吧。”她知道母亲心疼她,可心里很不是滋味。母亲还没退休,公婆身体也不是很好。董燕就是生了二胎也没人帮她带,“况且我不能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没了收入。再加上那时是计划生育,每家只生一个,我生二胎,该怎么和别人解释?”董燕不想让别人知道儿子弱智,怕人笑话。最重要的是,她觉得一旦生了二胎,她对儿子的关注度势必会降低,儿子本就悲惨的人生岂不更加“惨上加惨”?她不想让另一个孩子的到来,剥夺了对儿子的爱。想来想去,董燕放弃了要二胎,而是要全力以赴把精力用在儿子身上。“我内心深处,坚信儿子会好起来,坚信‘奇迹会发生’。我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董燕目光坚定,信念更坚定。

  从那时起,她专门买来了“特教书”,一点一点学习。当时有本风靡全国的书,家庭教育学者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书上说,不要斥责孩子,要以表扬为主,哪怕发现孩子身上一点点的闪光点,也要表扬、激励。于是董燕不再纠结于儿子“教也教不会”,而是从他能做到的事情开始教,比如有意识地教他刷碗、切菜、和面、做饭……事实证明,儿子做得非常好。

  只要有时间,董燕和丈夫就带着儿子到处玩。青岛市几乎所有景点他们都去过。回到家,怕邻居听见,他们就关起门来继续训练儿子。不管结果如何,夫妇俩始终坚信儿子会“好起来”。

  3

  在特殊学校、在纺织工厂,儿子开始崭露头角

  儿子小学毕业上初中后,老师三番五次对董燕表示“我的班上不能要你儿子”。理由是儿子上课不遵守纪律,随便下座位;在学校受歧视受欺负;影响整个班级成绩。老师建议让儿子去上“复读学校”。无奈之下,董燕只能带着儿子离开。 

  他们找了好几家,最后找到青岛四流南路的一家特殊学校。这儿的孩子,第一眼是看不出有毛病的。这让董燕和儿子都能接受。“再加上老师也都很喜欢儿子,儿子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快乐的中学时光。”董燕告诉记者,儿子曾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足球比赛,获得了铜牌;2008年,去上海参加了“特奥会”帆船比赛,获得了铜牌;2009年,又参加了高尔夫球比赛,获得了银牌。“他的体育天赋,在特殊教育机构里被老师挖掘了出来。后来儿子又去学了按摩,拿到了中专毕业证。他掌握的生活技能也越来越多。”说起儿子的进步,董燕的眼神变得灵动起来。

  2010年,董燕去胶州一家私人纺织厂做管理指导。最初计划只是去几个月,但老板希望她再多干几年。可董燕心里还牵挂着面临找工作的儿子。老板说“你带他来吧,能干什么干什么。实在不会干,咱就让他来玩。”就这样,儿子21岁那年,他们娘俩一起去了胶州。去了之后,董燕就开始教儿子一些纺织的操作技能,纺纱、插管、拔管……“我看他做得不错。虽然做得慢,但他能做对。”当看到儿子干活干得像模像样时,董燕的心里再一次燃起了希望。就这样,儿子和她在胶州一起共事了5年。这期间,儿子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

  4

  遇到心上人

  儿子收获幸福婚姻

  从胶州回来,儿子26岁,他的就业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这时,董燕打听到有一家名叫“春雨”的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在招工。儿子到那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干得很开心。能有这样的结果,董燕也很知足。更让她感恩的是,儿子在这里遇到了心上人。董燕曾和“春雨”的负责人“崔妈”开玩笑说,“你这儿有没有好的女孩子,给我们介绍一个,让乐乐(儿子乳名)成个家”。崔妈说没问题,只要有,就给你看着。过了一年,2016年,还真有个不错的女孩出现了。女孩也是轻微的发育迟缓,但生活能力很强,认知也基本清晰。在各方撮合、牵线后,两个孩子的感情也越来越好。2017年,两家给两个孩子举办了婚礼。至今已结婚7年,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至此,儿子的人生,已不再灰暗,迎来了属于他的幸福时光。

  5

  家有暖男儿

  母亲的心感动融化

  儿子在这家残疾机构里工作,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夸他“会照顾人,会心疼人,交给他的活儿,干得利利索索”。经常有人问董燕,“你孩子怎么那么懂事,你是怎么教育的?”“真的,我的孩子可以说是‘人见人爱’。我在一旁蹲着洗衣服,他会给我拿个小板凳。他削了苹果,一定会给爸爸妈妈分一块,从来不会吃独食。他结婚成家了,有一段时间不回来,我还怪想他的。”面对老师们的夸赞,董燕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喜爱。

  董燕告诉记者,有一次她病倒在床上,儿子就像一个贴心暖男一样扶她起来、躺下。她无法做饭,儿子就自己学着做。“他做的第一道菜是芹菜炒土豆丝,虽然切得不太好,但味道还不错。他放盐放油可有数了,不像别的孩子要么放少了要么放多了,他则是咸淡正好。我永远都忘不了。”董燕说她从小就训练儿子:进门必须换鞋,换下来的鞋必须上鞋架;衣服不能随处扔,要挂起来;内衣内裤必须自己洗……“就这样,儿子一点一点养成了好习惯”。

  回顾过往,董燕深感对儿子的教育没有白费,她坚信的奇迹已经发生!

  如果说儿子被确诊为弱智,是生活给了董燕当头一棒,那么董燕从始至终坚信“奇迹会发生”则是上天剧透给她的一个承诺——只要你不放弃,就可以创造奇迹,没有人能夺走你儿子的幸福。

  如果说董燕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那就是——“有一天我走了,儿子的养老怎么办?”她希望记者能给这些身有残疾的孩子的未来养老大声疾呼:社会化养老,不要忘了他们!(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为化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新闻周刊
   第A04版:时事坊
   第A05版:婚恋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7版:文史
   第A08版:文体
逆袭!母爱让智障儿走向“奇迹人生”
“老养残”群体谁来管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老年生活报新闻周刊A02逆袭!母爱让智障儿走向“奇迹人生” 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