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4月1日讯 清明将至,为响应绿色低碳、文明祭扫的号召,近年来,青岛市殡仪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全面升级智慧殡葬管理与控制系统,科技赋能管理和服务需求。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环保文明的缅怀环境,市殡仪馆内设置一处无烟化的电子祭祀区域,这是全国首家电子祭祀广场,共配备134块电子祭祀屏。祭扫家属通过手机扫描屏幕二维码创建纪念馆,将逝者信息与祭祀屏幕连接,以电子形式的香烛、鲜花、音乐、供品取代传统实物进行祭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提高了电子祭祀的真实感,提升了祭祀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数据显示,3月24日至采访当日,电子祭祀广场累计祭祀了1091位逝者。
今年清明节期间,市殡仪馆在追思广场推出自助电子祭祀礼,为不取盒、不取牌位祭祀和生态葬祭祀的家属开通绿色缅怀通道;文明祭奠区内增设了自助点香机,前来祭扫的市民可以在此领取三支免费的清香。
为了让祭祀更便捷,新型的网络祭祀服务也广受市民欢迎。市民可以通过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官网,点击“网上追思”栏目,借此为已故亲友建立纪念馆,发送悼念与哀思。市民朋友也可以在“青岛殡葬96444”公众号界面,在自助服务中选择“网上追思”进行线上祭扫。记者了解到,2024年一整年,共有近4000名用户在官网或小程序进行追思,共建立了500多座纪念馆,分别留下了1318条网页追思记录和71244条小程序追思记录。对于习惯写信的人,电子邮件同样可以成为怀念的方式,市民可以将信件发送至市殡仪馆的时空信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追思需求,为追思服务融入科技元素,提升科技含量,市殡仪馆内还设有两处数字沉浸式追思礼仪厅。这两处追思礼仪厅采用整套全息投影技术,通过播控软件系统进行技术支持,能够立体呈现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为逝者家属提供一个具有真实性、交互性、沉浸式的追思新场景,进一步满足亲属的情感寄托。同时,通过播放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更能让家属身临其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给追思以文明,给科技以生命。
公益是殡葬服务的底色。市殡仪馆始终坚持殡葬公益、惠民属性不动摇,严格贯彻落实殡葬惠民政策,为群众减轻殡葬负担,同时努力提升殡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能力,改造升级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将公益、便民贯彻到殡、葬、祭全链条服务中。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