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3月31日讯 近年来,胶州市公安局将反诈宣传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潜移默化提升了防诈“免疫力”。胶州市公安局已连续12个月实现电诈预后“零发案”,连续3年实现电诈警情和损失金额双下降,走出了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的创新之路。
走进胶州市青少年文化宫,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董丽霞正手持刻刀,将“96110”反诈专线号码与祥云纹样巧妙结合。“这是给社区居民设计的剪纸教具,居民们在贴窗花时就能认识反诈电话。”董丽霞展示着最新创作的系列作品。胶州市公安局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的反诈剪纸活动中,由民警定期讲解最新诈骗手法,从而提供了创作素材。如今,印有反诈口诀的窗花成为群众争相张贴的“平安符”。
“大姨您可擦亮眼,投资理财多风险;叔叔莫贪小便宜,中奖短信是陷阱!”一场特殊的秧歌表演在胶州市秧歌城广场拉开帷幕,胶州市公安局邀请辖区的秧歌表演队共同参与预防诈骗活动。民警和秧歌队通过编排生动的舞蹈情节,将反诈知识巧妙融入到表演中,向观众展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特点和防范措施,演员们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话,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到防骗的重要性,引发阵阵喝彩。
胶州市公安局还充分发挥胶州地方传统戏曲茂腔的传播力,编唱反诈题材的茂腔戏曲《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并依托夏季的“警民情深·平安共建”大型警务展演活动,在全市各镇街(功能区)、学校进行巡演,通过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掀起反诈线下宣传热潮。
在胶州市市民广场,由民警和“义警联盟”志愿者联合创作的反诈快板书赢得满堂彩。这部作品将冒充公检法、网络交友等高发案件浓缩成押韵段子,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获取最新防诈提醒。依托全市社区警务室,民警挖掘出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网格员、村干部,用乡音土语开展精准宣传。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博文 通讯员 刘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