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4:从车间走来——从工人到摄影名家
~~~曾在青岛塑料厂工作过的胡维华退休后爱上鸟类摄影 10多年拍摄近300种鸟类图片
复返得自然 甘当追鸟人
曾在青岛塑料厂工作过的胡维华退休后爱上鸟类摄影 10多年拍摄近300种鸟类图片
  胡维华

  组图:胡维华摄影作品。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记者 肖梦婕

  在摄影界,“打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是指在很远的地方用长焦镜头对鸟类进行拍摄。今年已经75岁的胡维华是岛城小有名气的“打鸟”人,他有10多年的野生鸟类拍摄经历,拍摄了近300种鸟类图片,举办过两次个人野鸟摄影展,出版过《飞翔的生灵——拍鸟笔记》等3本野生鸟类摄影图书。他爱鸟、拍鸟、研究鸟,并自发做起护鸟人,曾于2019年获得青岛市观鸟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摄影是快意的生活方式

  与共和国同龄的胡维华,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塑料厂,在厂里工作了两年。“那时候是个小年轻,没心没肺,每天都在嘻嘻哈哈中度过。高中的时候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后也延续着对文学的爱好,经常用笔记录下工厂车间的火热生产场景和职工生活。”胡维华爱写作,经常投稿,还曾参加过青岛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是同事眼中的“小秀才”,也因此被推荐到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

  学成归来后,胡维华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自此开始拿起相机,“那时候除了写机关公文,还参与了城市外宣的任务。当时《瞭望》杂志海外版在青岛设有联络站,采用、刊发了我拍摄的许多青岛工业题材的照片,让我很是兴奋。”不过,当时的相机被胡维华看做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拍摄的大多是活动纪念照或是风光照。后来,因为工作调整,胡维华到青岛出版社任副社长,“经常为图书杂志拍摄插图和封面。”胡维华坦言,自己做了一辈子案头工作,不是写稿,就是看稿、编稿,直至退休后才找到了“复返得自然”的快意——背上相机,迈出家门,于山间湖畔支好三脚架,设定好光圈和快门,以每秒10多张的连拍定格飞翔在天空的鸟,抓取最动人的瞬间。那些灵动的画面,经常让胡维华兴奋无比。同时,“打鸟”的过程也带来身心的愉悦,看大好河山,呼吸新鲜空气,应酬少了,回归更简单的人际关系,胡维华笑言,从爱上“打鸟”开始,他的“三高”指标逐年下降,日趋正常。“后来搞影展,很多人尊称我是‘摄影家’,这是不敢当的。我不过是一个找到了个人爱好的退休老头,摄影只是令我快意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用图片讲好生态故事

  拍摄野生鸟类大多是在野外,因此,对于“打鸟”人来说,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悬崖蹲点都是家常便饭。胡维华“打鸟”10年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多次历险,“记得有一次躲在灌木丛中,拍完起身,太阳穴上鼓起山楂那么大小的疙瘩,回家后发烧了好几天。”为了防止遭蛇咬,胡维华通常会随身带上几头大蒜,摄影前期的准备工作除了安置三脚架,还得生嚼大蒜,并用大蒜的汁液围着三脚架画上一圈,据说这种土法是驱蛇灵方,蛇类闻到大蒜的气味就会躲避。生嚼大蒜经常辣得胡维华涕泪横流,却还要坚持纹丝不动地观察鸟儿的动向,以便抓拍到转瞬即逝的影像……

  因为拍鸟、爱鸟,胡维华开始深入研究鸟类的生活习性。在胡维华看来,鸟类是环境健康的“晴雨表”,生态环境好,鸟就多;反之则少。“我们‘打鸟’人关注鸟情,更关注鸟儿生存的环境变化,为鸟喜,也为鸟忧。”在拍摄过程中,胡维华见到了许多伤害、猎捕鸟类的行为:深山中架起的鸟网,在村野乡间贩卖的野鸟,还有那些因撞上鸟网而殒命的生灵……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促使胡维华自发地去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除了破坏遇到的捕鸟网、救出被困的鸟儿,更多的是通过拍摄的鸟儿照片向身边人宣传生态与环保,《青岛市野生鸟类图志》《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图谱》等著作中都有胡维华拍摄的照片。

  如今,已经背不动摄影装备的胡维华仍不忘向身边人讲述他所经历的“打鸟”故事,“作为一名‘打鸟’人,我通过镜头去发现、记录、分享大自然中的各种野生鸟类,用真实的图片讲好生态故事。我希望可以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这些野生鸟类,提升社会大众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和行为自觉,进而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胡维华如是说。

  ■幕后故事

  拍摄燕子育雏 感慨万物有灵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美的使者。鸟儿在迁徙、繁殖、育雏、觅食、竞争等行为中表现出的千姿百态,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审美愉悦,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希望。”退休后的胡维华花重金购入专业级设备,从一开始的静态拍摄到后来的瞬间捕捉,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在收获着美图的同时,也在疗愈着内心。

  胡维华的作品《飞翔的生灵——拍鸟笔记》,详尽记录下了自己拍摄的美图背后的故事。书中《不寻常的爱》一文,记录了农贸市场屋梁上一窝燕子的故事:有一天,胡维华看见那只母燕站在燕子窝的边沿,不像是在喂食。再看窝中3只小燕子,它们不是张着黄嘴巴要吃的,而是撅着秃尾巴迎着母燕。胡维华正在纳闷,就见母燕用嘴对准一只小燕子的秃尾巴,迅速叼出一截白色的粉笔头似的东西,甩到窝外,然后转头对着另外两只小燕子,一一重复同样的动作。“当时我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从镜头里看到燕子用嘴叼东西甩头的动作,就下意识地按下快门。回家在电脑上将照片放大一看,好家伙,原来是母燕用嘴帮助小燕子排便!那些被母燕叼出的白色‘粉笔头’,就是小燕子的粪便。”胡维华感慨,我们常说父母拉扯孩子是“一把屎一把尿”,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万物有灵,看燕子育雏,令人不由得想起人类哺育幼儿的艰辛,深刻感受到“反哺”的责任和义务。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受访者供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划重点
   第A03版:青岛面孔
   第A04版:从车间走来——从工人到摄影名家
   第A05版:深读
   第A06版:发布
   第A07版:一线探访
   第A08版:请拨82888000
   第A09版:都市圈
   第A10版:大爱青岛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体育风周刊
   第A13版:竞技
   第A14版:教育周刊
   第A15版:绿地
   第A16版:天下
复返得自然 甘当追鸟人
青岛早报从车间走来——从工人到摄影名家A04复返得自然 甘当追鸟人 2024-11-20 2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