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5:人物故事
~~~33年来,他用真心和细心“缝补”出暖心厚意的“人情大院”
六旬男子在地铁站晕倒、无自主呼吸~~~
张台泉:龙口路41号院的“斜杠”裁缝
33年来,他用真心和细心“缝补”出暖心厚意的“人情大院”
  张台泉经常主动帮忙清扫楼院。

  清晨7时许,市南区龙口路41号院门口的加工修改服装店就开了门。“一会儿院里的大叔大姨就赶早市回来了,有人习惯把菜先放在我店里,再去忙点别的事。”店主张台泉把一张小方桌摆在店门旁边,便于居民们放菜,随后才开始忙自己的生意。缝纫机一开就响起高频次的“嗒嗒”声,一听操作就是“老把式”,他的针线活一向细致、麻利,深受周边居民称道。就在这五六平方米的小店里,张台泉向记者讲述了33年来,他如何凭着一副热心肠成为居民最信任的“大管家”“维修工”“自己人”,“缝补”出暖心厚意的“人情大院”的故事。

  “大管家”

  东西交给他就放心行了

  龙口路41号,是个比较典型的老旧小区。一栋带拐角的5层楼,外加一个百余平方米的院子,就是小区的全貌。1991年,张台泉从老家江苏南通来到青岛,想凭借在职高学到的缝纫裁剪技术做点服装加工修改的小生意。在老城区几经辗转后,1992年,他把小店最终开在了龙口路41号院门旁的小屋里,再也没搬过。远远看过去,小店就像是一间传达室,大院居民出入总要路过这里。

  主动帮忙清扫楼院,捡拾院门口的垃圾,见到居民总是热情打招呼,缝缝补补的小活分文不收,做的成衣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小店开张没多久,热心真诚的张台泉就赢得了大院居民们的信任。“小张,我把菜先放你这里哈。”“小张,一会儿送牛奶的来,你帮我收一下,我出去溜达一圈。”“老张,我把这些钱放在你这里,一会收水电费的来,你给她就行。”“老张,看到我孙子放学回来,你帮我把钥匙给他。”……这些年来,居民们对张台泉的称呼从“小张”变成了“老张”,让他保管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报纸、信件、蔬菜、牛奶、快递、自行车,还是钥匙、钱,都很放心地交给张台泉暂为保管,而他也总是乐呵呵地答应下来,从未出过差错。“东西交给他就放心行了”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维修工”

  通下水道修水管样样行

  大院里有一个老下水道,因为管径窄容易堵塞,雨水常冲刷杂物进去,夏日雨水多,堵塞尤其频繁。大院居民多是老年人,疏通下水道这活对他们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张台泉得知这一情况,主动揽下了定期清理的任务。烈日炎炎,他光着膀子趴在地上,一点一点用手掏堵塞物,豆大的汗珠频频滴落,每次疏通完管道,他就像从水中捞出来的一样。2018年夏天,一场暴雨后下水道再次堵塞,大院积水严重。一楼居民孟女士眼看雨势不减,水位逐渐上涨,情急之下给张台泉打了电话,他立刻从位于龙华路的家中赶来,此时下水道附近的积水已到腰部,张台泉憋气蹲进污水里反复清理,下水通畅后,积水终于排出。孟女士很是感动,给张台泉送来绣有“雪中送炭、为民排忧”的锦旗表示感谢。

  除了疏通下水道,修水管也是张台泉的“拿手活”。院里有对老夫妻,家里暖气水管曾半夜2时突然爆裂,由于子女住得远,没法及时赶到现场,老人就试着给张台泉打电话,他二话不说就赶到老人家中,一边安慰手足无措的老人,一边查找问题,在把阀门关好之后,又开始扫水、拖地、擦墙、擦桌子。老人想帮他,他急得直摆手。“大叔大姨你们别滑倒了,我自己弄就行。”收拾完,已经凌晨4时多。张台泉累得腰直不起来,鞋袜也早已湿透。老人拉着他的手一直叨念,“小张,多亏了你,谢谢!”“您别客气,有什么事招呼我就行。”在张台泉看来,同在大院里,帮忙是应该的。

  “自己人”

  以真心“缝补”尊老纽带

  尽管来青已34年,张台泉依然乡音难改,但这位操着一口浓重“南普”的“外地人”早被院里的老青岛当作“自己人”。采访中,张台泉常说的话是“大院里老人多,就应该多照顾”,在他看来,老人们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

  大院里有位曹女士,儿女平时不在身边,只是定期来送生活费。2015年,曹女士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张台泉得知后每天都去看望,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日子久了,老人便觉得他是自己的孩子,还向他要生活费。张台泉不时给老人贴补10元、20元,有时也给一两百元。有邻居得知此事后劝他,“小张你别给了,老人记不清事,这钱有去无回。”但张台泉说:“大姨拿钱去买吃的,不是乱花钱,不给她钱,我怕大姨吃不好。”“我从认识他起,他就是这么个人。”张台泉的妻子沈兴凤说,她早已习惯了丈夫的热心肠,“只要是他喜欢干的事,我就支持他。”后来曹女士病情逐渐加重,儿女雇了保姆照顾,张台泉依然常上门看望。一次,老人突发疾病,张台泉还专门到医院帮忙照料。老人恢复意识后看到张台泉,无法道尽感激之情,紧紧握着他的手许久。

  青岛市文明市民、市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市南区公益使者、“德耀市南”先进个人……在张台泉的小店内,记者看到了他珍藏的一份份荣誉证书。摩挲着这些证书,张台泉有些腼腆地说,自己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没想到还能获得这些荣誉。“青岛好,青岛人也好,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在张台泉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大院和这座城市的一份爱。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张琰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发布
   第A03版:青岛故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人物故事
   第A06版:综合
   第A07版: 文化新闻
   第A08版:作文课
张台泉:龙口路41号院的“斜杠”裁缝
生死关头 青岛好人组团急救
青岛晚报人物故事A05张台泉:龙口路41号院的“斜杠”裁缝 2025-04-02 2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