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记者 王涛 见习记者 窦衍凤 通讯员 梁之磊
以改革释放发展动能,以创新激活增长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即墨这座千年商都已“提速竞跑”。
围绕“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一要求,即墨区立足资源禀赋,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有序深化各领域改革,推动海洋产业全面起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生质量稳步提升,区域发展格局呈现新面貌。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海洋是即墨区最大的特色和资源禀赋。
青岛市委提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赋予即墨“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的使命。即墨区坚持“陆海统筹、全域皆蓝”的发展理念,聚焦资源汇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招引等方面持续攻坚,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725所海洋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市率先获批;海洋生物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青岛美谷生物共享工厂投入使用,活性乳酸菌项目主体封顶……海洋新兴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一批竞争力强的海洋新兴产业正在这里加速聚集。
海洋产业聚势成群的背后,是即墨区以科技作为海洋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加速“建平台、汇资源”的创新思路。即墨区持续推动重大涉海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布局,在蓝谷聚集崂山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机构,以及山东大学等50余所高校院所、112家高端创新平台,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海洋高端要素集聚地,为深海科研和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在科技硬实力的基础上,即墨区将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锚定现代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3+3+2”海洋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涉海项目招商引资。
今年以来,即墨区新引进蓝谷·纳晖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等涉海项目20个,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北部码头等41个项目入列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2024年上半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达345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区GDP的42.4%、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2.9%。
强化海洋产业引领力,亦需瞄准新赛道,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眼下,即墨区正在抢占深海资源开发、海洋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和战略要地,积极开拓海洋未来产业新场景。
提质升级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即墨区工业底蕴雄厚,以纺织服装为例,全市产业的70%以上集聚于此。但是,由于外部环境欠佳、竞争力削弱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纺织服装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三年下降13.5%。在此背景下,即墨区以对外经贸提质增效为突破口,通过做大平台、做强产业、做实市场,推动纺织服装聚链发展、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走出了传统产业“蝶变”升级焕发新质生产力的“即墨路径”。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业实现进出口52.6亿元,新兴市场出口不断扩大,出口东盟国家同比增长16.8%。
不只是纺织服装产业。让即墨区传统产业的金字招牌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焕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即墨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产业转型由“自转”向“公转”进阶的创新路径,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四化”并举,全方位推动传统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先后制定《即墨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数字即墨2024年行动方案》《即墨区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在企业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数字经济、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改造建设和全周期发展。
聚焦数字领域人才引进,加力做好“引、育、留”文章,建立健全“揭榜挂帅”引才、“以赛引才”等机制。近三年,全区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领域专业人才超过1万人。
……
在多重打法之下,即墨区开辟了“以数强实”的新赛道,打造出“产业逐智”的强引擎。目前,全区65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传统优势产业的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超过50%;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互联网+中小企业”示范区,先后培育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1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2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1家。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好的营商环境如阳光雨露。奇瑞汽车青岛基地项目仅用17个月实现从签约落地到竣工投产,创下了奇瑞全国13个整车工厂建设最快纪录。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即墨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以重点产业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例,近年来,即墨区探索“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实践路径,先后完善以“打包评估”“约定指标”“效益评价”为重点的“标准地”出让模式,创新以“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为核心的“承诺制”改革举措,实行以“上门+清单”“入库+会商”“智能+人工”为特色的“全代办”服务机制,对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进行赋能增效。今年以来,全区182个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工、竣工投产55个,项目整体建设周期平均缩短5至6个月。
优化营商“软环境”是增强区域发展“硬实力”的关键所在,亦是即墨区积蓄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发力点。
自2023年以来,即墨区重点围绕解决政府部门监管存在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率先在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药品零售等领域探索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模式,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呼必应、无事不扰,联企助企、联检联服”,切实为企业降压减负,促进企业轻装快跑。
目前,“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食品生产领域)已获批山东省跨部门综合监管“揭榜挂帅”重点改革试点创新项目,并被评为青岛市市场监管领域“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金牌案例。
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即墨区积极探索轻罪治理新路径,通过建立“一站式”速裁平台、办案流程再造等举措,构建起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新体系。“基层检察服务标准化”全国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基层轻罪治理“一站式”诉讼模式被确定为全省试点。
此外,即墨区在全国率先将企业微信政务版应用于政务服务咨询工作,首创“智能+人工”咨询模式。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快速识别和分析实现的190余个高频事项即时回复,以及200余名区镇两级窗口业务骨干为企业在线提供“微服务”,准确快速便捷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实施以来,即墨区通过AI实现政务服务咨询24小时即时回复,共完成政务咨询4500余次,有效解决了项目政策咨询“排队难、跑多次”的问题。
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即墨区聚焦发展堵点和民生难点,推出“党建+社会救助”“医养结合”等系列改革举措,以“小切口”改革推动民生“大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同频共振”。
在乡村振兴的民生画卷中,即墨区创新发展路径,完善“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改革事项。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指导组建55个村级强村共富公司,创新实行村级强村共富公司分类管理,探索推行“共富示范田”“共富产业园”“共富微车间”“共富金平台”4大共富模式,确定“万村共富”帮扶项目7个,衔接资金项目6个,其中2个项目分获青岛市强村共富项目“争先赛”一、三等奖,在全市“衔接资金项目推进会”推介经验。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作为青岛主城区扩容重要承载地,即墨区按照“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的理念,创新实行“1+7+3”城市更新指挥部工作机制,重点实施低效片区、旧城旧村、文明典范城市等七大领域攻坚行动。地铁7号线、机场快速路、营流路等一批快速融青干道建设全线突破。
即墨区立足民生堵点难点问题,以小创新撬动大民生。聚焦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照护难题,通过体系、载体和制度“三项建设”,在全市率先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所有镇街,有效破解农村失能失智人员“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家庭无力护”的照护困局,探索出一条农村地区失能失智人员护理保障的新路。目前,此项改革已惠及全区8600余人次失能失智人员,在镇街覆盖设立服务站点的做法为全省首创。
在教育方面,即墨区深入实施“强校提质”“强镇筑基”教育改革试点,不断扩增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一手抓硬件建设和学位保障,近三年共建成启用二十八中东部分校等中小学、幼儿园75处,有力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手抓队伍建设和育人品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扎实办好“学生精彩、教师幸福、家长称赞、社会向往”的即墨教育。
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在持续完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改革攻坚,不断深化改革成果的强引擎下,一幅经济发展向好向新、产业发展动力十足、人民生活安定有序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即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