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来了就是青岛人!今天的青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更渴求人才!”毕业前的双选会上,青岛的热情感召让山东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王清焘心动不已,详细了解就业、创业、住房等城市人才政策后,他义无反顾选择了青岛的就业岗位。
清华大学博士后站出站后,张涛在青岛创立了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在这儿,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安家落户,还能为员工子女找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端的医疗资源,这都是初创企业、团队面临的现实难题。”省去后顾之忧的张涛得以心无旁骛干事业。目前公司已经完成Pre-A+轮融资,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主攻药剂学及制药工程研究的张家祥,通过“蓝药人才”计划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后被聘任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制剂研发中心副主任,参与多项“蓝色药库”新药开发项目,并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目前,张家祥和团队已完成1项I类海洋新药、1项II类临床新药的临床申报、获批。
热心聚集人才、细心厚待人才、诚心善用人才,青岛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今年以来,全市吸引集聚各类人才11.95万人,同比增长4.48%,其中青年人才5.05万人,同比增长7.2%。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78人,省泰山系列人才1401人,均居全省首位。
更多务实举措让人才近悦远来
●着眼城市重点产业,青岛出台《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明确每年遴选70家左右产才融合企业,给予薪酬补贴、猎聘补贴等专属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打造一批产业人才集聚“小高地”
●出台《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从5方面推出16条举措,强化青年人才招引,并提出力争到2026年,新引进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
●积极组织“国际人才周”“蓝洽会”“千山峰会”等海内外青年人才招引活动,以会聚才。今年上半年,青岛引进留学归国人员1162人,同比增长15.1%
●青岛推出政府搭建平台、用人主体唱戏、供需双方对接、市场化运行模式,出台推进“揭榜挂帅”8项措施,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从科技领域拓展到制造业、农业等全产业领域,真正实现唯才是举
●着眼青年人才的住房安居需求,青岛实施“青年优驿”“青年优徕”“青年优购”项目,建设100处以上青年人才驿站,打造15处以上“拎包入住”的优徕青年社区,提供5000套左右房源,按一定标准给予租赁价格优惠,举办青年购房置业主题系列活动,持续推出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硕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新就业职工住房租赁补贴等政策,构建起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个家”的住房保障体系
●着眼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实施新一轮《青岛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打造“人才金”“人才贷”“人才债”,在银行网点、创业园区、创业街区、高校等设置“创贷驿站”,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打通创业融资最后一公里
打造人才逐梦之地
人才,是青岛的创新“密码”。为加快引育集聚人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城市创新发展优势,青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人才强青”计划,不断健全完善梯次培养机制,全力打造八方英才的逐梦之地、圆梦之城。
如何在人才竞争中找到并留下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合伙人,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青岛全面实施产才融合优化提升行动,聚焦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和高端人才项目,推出引才政策“量身定制”。
如,围绕建设中国“蓝色药库”、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定制专属政策20多个,引进高端产业人才40余名,帮助解决关键核心技术20余项。推动技术经理人扩量提质,新遴选支持一批市级产业领军人才,以人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不仅如此,青岛还着眼城市重点产业,出台《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明确每年遴选70家左右产才融合企业,给予薪酬补贴、猎聘补贴等专属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打造一批产业人才集聚“小高地”。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崭露头角也需要好的平台。工作中,青岛将“筑巢”和“引凤”相结合,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平台载体,打造聚才引智“强磁场”。
自中国海洋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毕业后,乔晓妮入职青岛百奥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继续从事自己在微生物抗菌肽方面的研究工作。“企业今年成功被认定为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对接到高端的科研资源,还能给我提供微生物源抗菌肽从研发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平台。”乔晓妮表示,依托该平台,她希望自己可以尽快开发更多新型替抗产品,助力食品安全、粮食安全。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博士后站(基地)共319家,其中企业设站(基地)占比68%,涉足全市的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多条重点产业链。这些博士后站(基地)累计招引博士后7986人,其中在站博士后2950人,博士后出站留青率高达76%,人数位居全省第一。
像乔晓妮一样,越来越多的未来科技创新“生力军”加入青岛的博士后站(基地),不仅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起到突出作用,成为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营造人才理想之城
在“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研究生牟文静坚定地选择了“就”在青岛。“青岛有好的求职企业,也有好的人才政策,还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青岛就是我的最优选。”
经历了一个月的青岛实习后,来自河北省的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大三学生魏亚楠对青岛的城市好感度倍增。“青岛产业发展宜业、城市环境宜人,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友好度高,已经成为我就业城市首选。”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性因素。秉承青年优先发展理念,青岛始终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完善青岛人才政策体系,搭建让青年人才大展宏图的事业平台。
7月初,青岛出台《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从5方面推出16条举措,强化青年人才招引,并提出力争到2026年,新引进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
西海岸新区发布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工作方案,打造“青春西海岸”青年人才引聚品牌;崂山区出台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方案,推出20条举措,构建青年发展综合支持体系,营造青年人才发展生态;市北区启动建设大鲍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街区,全力打造青年人才活力城区……瞄准青年人才这一“源头活水”,全市大力推进“青聚英才”“青岗优聘”“青才实训”等专题活动。一方面聚焦毕业学年、有意来青就业的在校大学生,实施就业见习万岗募集计划;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青岛优质就业岗位,尤其是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常态化征集遴选优质岗位,加大优秀青年人才招引力度。
做好人才工作,要引才更要育才。青岛紧密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征集发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487个,同比增长20%;积极推进技工教育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改革,今年以来与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下一步,青岛也明确推进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50个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
海纳百川、引才用智,人才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7月24日,“青聚英才·海外学子青岛行”活动顺利举行,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伯明翰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20余名海外留学生深入青岛,看城市变化、聊产业发展,感受青岛的爱才诚意。
除“体验式”引才外,青岛还积极组织“国际人才周”“蓝洽会”“千山峰会”等海内外青年人才招引活动,以会聚才。今年上半年,全市引进留学归国人员1162人,同比增长15.1%。
厚植人才创新沃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聚”,目的在“用”。
依托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同时,青岛精心设计人才工程,精准支持加速科研“产出”。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每年遴选60名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已累计选拔155名产业领军人才。
不仅如此,青岛还每年遴选50名有望入选院士、国家、省级人才工程的“未来之星”,在两年跟踪培养期内,给予最高100万元培养经费。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举办“新锐青岛·创新创业大赛”,每年遴选100个左右潜力大、后劲足、前景好的创业项目优先支持,巩固支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不问出身,谁有本事让谁上。“揭榜挂帅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
结合产才融合发展实际,聚焦重点发展产业所面临的技术瓶颈,青岛推出政府搭建平台、用人主体唱戏、供需双方对接、市场化运行模式,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出台推进“揭榜挂帅”8项措施,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从科技领域拓展到制造业、农业等全产业领域,真正实现唯才是举。平台上线以来,已经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项目签约31项,89个项目进入实质性签约阶段,签约金额2.58亿元。
引“千里马”竞相奔腾,不仅需要赛场、舞台,更需“伯乐”会辨才、能识才、肯举才。为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青岛坚持“放权松绑”,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评价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近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示了2024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岗位聘用资格人选名单,全市高层次人才专家队伍再扩容。据悉,2021年起,青岛首次自主开展专技二级岗位评聘,聚焦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关键岗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青岛自主评聘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突出能力业绩、创新价值和贡献实效,尤其是对于确属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工作业绩优,达到评聘条件的人员,不对岗位设限,经主管部门推荐,即可参加评聘,最大限度确保“唯才是举”。
除此之外,青岛还坚持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让用人主体说了算、市场说了算。在全市遴选84家产业链“链主”企业、海洋高能级科创平台、重点产才融合项目,每家给予1个自主荐才名额,可直接推报进入青岛拔尖人才专业终审环节,有效解决了“企业认可的专家评不出、专家评出的企业不认可”的人才评价难题。
构筑人才服务高地
就职于青岛一家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许行,婚后与爱人一同搬进了金惠万家·惠寓的租赁型人才住房。“租赁价格保障标准内面积按市场租金的60%计算,再加上我和爱人每个月还可以领到2000元的住房补贴,在住房方面基本上不用自己花钱。”近乎“零成本”的租房生活,让许行感觉在青工作有更高幸福感。
对人才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城市发展的高度。着眼人才在青发展的现实需求,从住、行、游、娱等“关键小事”,到婚恋、就业、创业等“人生大事”,时时处处为人才考虑、想人才所想,真正让人才在青无后顾之忧。
着眼青年人才的住房安居需求,青岛实施“青年优驿”“青年优徕”“青年优购”项目,建设100处以上青年人才驿站,打造15处以上“拎包入住”的优徕青年社区,提供5000套左右房源,按一定标准给予租赁价格优惠,举办青年购房置业主题系列活动,持续推出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硕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新就业职工住房租赁补贴等政策,构建起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个家”的住房保障体系。
着眼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实施新一轮《青岛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打造“人才金”“人才贷”“人才债”,在银行网点、创业园区、创业街区、高校等设置“创贷驿站”,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打通创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其中,“人才金”以“拨改投”方式强化股权投资支持,目前1.5亿元财政资金已撬动社会资本13亿元,助力14家人才企业快速发展,实现利税2.4亿元,“人才贷”已累计发放16.5亿元,助力271名人才创新创业。
不仅如此,青岛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上云”,启用“高层次人才码”,高层次人才“亮码”即可在我市畅享交通出行、就诊医疗、金融税务等30余项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体验邮轮港区邮轮旅游、商务活动、研学教育等多元化服务。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配备市、区市、企业三个层面人才服务专员,解决好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切身之事。
人才蔚,事业兴。青岛正以更好识才慧眼、更多引才良方、更大用才胆识、更强爱才诚意,加速人才集聚。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才将在青岛这片热土上各尽其才、大显身手、奋发进取、竞相奔腾,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