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6:青报会客厅
~~~——访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严龙华
在地思考、生长与传承: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
——访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严龙华
  ■严龙华近影 马晓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人物小传

  严龙华,福建理工大学教授。福建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任福州市建委副总工程师、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名城委城市设计学部委员,福建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专注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主持大量重大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基于“规划、建筑、园林、营造、场所”五位一体创作观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案例,从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性保护到城市文化景观个性再造、从乡土文化景观助力乡村振兴到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为当代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主要作品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一系列遗产保护与活化工程以及莆田兴化府历史街区、建瓯铁井栏历史街区等。其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鼓岭度假区、马尾闽安古镇等获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出版《在地思考——福州三坊七巷修复与再生》《在地生长——地域文化景观塑造》等专著。

  核心观点

  ■城市格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以城市连接保护整饬历史空间格局与肌理特征是历史街区再生的重要设计工作,要“以时间划分空间、以空间表达时间”,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作品再创作。

  ■历史街区保护再生,必须考虑功能业态。虽然在设计层面考虑的功能业态不一定与未来运营业态完全一致,但是要为未来的业态留下最大的可能性,而不能光修建筑不考虑业态。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过程,不仅要考虑专业性,更要着眼于保护更新后能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功能补短板、环境品质提升、基础设施植入等方式,完善公共配套,实现对城市功能的重要补充。

  ■保护再生设计是把街区整体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仅保护其整体环境与物质形态,还需关注其涉及的文化和社会维度,保护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包括建造使用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人物、习俗,以及与物质载体互动作用而留存的城市记忆与文化意涵。

  ■在城市仅存的几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中,如何审慎梳理其独特性,保持并强化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显得弥足珍贵。特别需要认知其差异性,通过差异性的发现与重塑,拉开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体验感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就是让一座座悠久的古城重新焕发生命力,让城市历史特征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能看得懂、读得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座城市的人们都能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

  起源于福建的咏春拳,强调踩步要稳、内外兼修、灵活多变,一招一式之间,尽显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咏春”之道的深意,恰与福州这座千年闵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达成某种默契的关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咏春文化展示中心一巷之隔的名城建筑学馆,是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主设计师严龙华的工作室所在地。在福州探访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期间,记者专访了严龙华教授。严教授以亲身参与福州名城保护更新的一个个文化切面,深层次阐释了从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性保护到城市文化景观个性再造的思考。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福州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整体作品再创作,重塑了名城的文化个性,提升了城市的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严龙华教授带领团队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保护框架体系与再生实践策略,以城市连接、文化史层揭示与类型学演绎的方法,使不断演进的城市文化特质得到保护、传承。与此同时,通过对福建古城体系的研究,他还提出了以街区为切入点,形成古城区整体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从而实现各古城历史景观格局重塑的目标。

  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之间,从2200多年时光中凝练而出的“福州经验”,让我们得以对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展开一次深入洞察。

  整体保护发展

  记者:您提到,福州名城整体保护与发展是在“创新性保护”的总体思路下,形成了重“点”修“格局”、连“块”组“片区”、织“网”串“社区”、理“轴”构“整体”的实践框架,在具体的保护更新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严龙华:福州对于历史城区的保护,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真正参与其中是2005年主持设计屏山镇海楼重建。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古城格局可以概括为“三山两塔一楼一轴”,包括乌山、于山、屏山,乌塔、白塔,镇海楼以及建城以来一脉相承的城市中轴线。镇海楼是福州名城格局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它的重建代表着福州名城格局重塑的开启。将重“点”修“格局”放在最前面,是因为格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抓住名城格局中重要的地标和核心节点,通过修复、整治、复原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名城格局完善。

  连“块”组“片区”,是将分散的街区重新编织成连续而完整的有机整体,并融入当代城市空间,再塑城市整体历史景观特色。2007年,三坊七巷整体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启动,同年启动的还有它南面的乌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复工程,两区之间做了空间整合、风貌连接。

  织“网”串“社区”,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断续的传统老街巷,以不同的城市更新手段有机织补,再造名城骨架肌理的完整性。同时,将传统街巷网的保护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相结合,并强化其“人地”关系,重构名城人文脉络体系。2012年起,福州在更大尺度范围内对历史城区风貌片区实施保护与整合,先后启动了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于山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历史关联性整合,以城市连接方法将朱紫坊、于山、三坊七巷与乌山重构为“两山两塔两街区”的传统风貌遗产特区。

  最后就是理“轴”构“整体”,通过城市历史发展轴的整饬,以及通过全要素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串联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点及其重要历史空间节点,重塑名城整体框架体系,彰显名城文化景观特质。2013年,闽江北岸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保护修复,后续还启动了苍霞特色历史街区、老仓山历史风貌区整饬工作,即福州近现代滨江历史城区一系列街区、风貌区的保护更新,重构近现代风貌特区和沿城市海丝发展轴的关联片区。结合冶山历史风貌区及中山社区整治,将与历史相关联的西湖、冶山、屏山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整合为“城市溯源风貌特区”。

  记者:您多次提到城市连接,这是一种怎样的方法?

  严龙华:城市连接就是将不同尺度层级历史地段诸要素予以关联性整合,重建其整体有机的城市空间结构。它既体现于空间之中,又体现于时间之中。在城市与地区尺度层级上,可以通过视觉关联(包括视觉走廊与虚轴)和人的活动关联连接。后者的具体方式有路径连接,包括体验式轴线与廊道、传统街巷、水道等;历史关联性连接,包括时间、记忆以及历史事件与线索的连接等。在各种方式中,“真正连接一座城市的是城市肌理”,保护整饬历史空间格局与肌理特征是历史城区再生的重要设计工作,要“以时间划分空间、以空间表达时间”,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作品再创作。

  接轨现代生活

  记者:2007年起,您带领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承担了三坊七巷保护再生工程设计。今天您如何看待其中的设计策略?

  严龙华:历史街区是城市鲜活的生活场所,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景观,是当今城市功能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涉及不同类型文物建筑的保护,还包括对不同时代建筑的保护,包括街巷、水系、景观等构成街区整体环境与氛围的各类要素,以及对仍保有活力或潜在影响力的文化传统的保护。

  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心区保存规模宏大、格局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全面认知三坊七巷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整体、动态的可持续保护与再生理念,凝练街区三大核心价值,即“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和“半部中国近现代史”开展修复再生工作。

  首先是从规划层面确立居住为主体功能,保护“里坊制”街区独特氛围。而后是以整体而积极的保护理念,将三坊七巷街区塑造为城市活态纪念物。尤其注重保护街区格局与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及生活的连续性,强调街区与当代城市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城市中“一册打开的史书”。同时,我们还以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准则,强化了街区独特性与唯一性,并以类型学为再生设计理论方法,再造街区独特性场所内涵。

  记者: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中,如何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关键在于什么?

  严龙华: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过程,不仅要考虑专业性,更要着眼于保护更新后能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看一个街区的历史特征,既要看物质层面,也要看精神层面,还要特别关注与现代生活的接轨。

  以三坊七巷为例,围绕其核心价值,延续历史上的坊巷商业和居住布局,我们从居住功能、格局结构、细胞单元、管理制度等方面予以保护与再生,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原住民”。此外,历史城区往往比较拥挤,为满足现代人的休闲、活动需求,公共空间的梳理尤为重要,需以适当留白的方式,丰富坊巷间的空间层次感,以适应当代人居环境诉求。游逛三坊七巷,无意中就会碰到一个小广场、小节点,如果没有这些空间,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没有承载的可能。

  从业态布局上来看,南后街可以很热闹,但进到坊巷之内,商业氛围就不需要强化,而是将儒雅的人文气息延续下来。三坊七巷业态以文化类为主,餐饮基本上都布置于外围,且多是轻餐饮。巷子里有一些咖啡店,可以看书喝咖啡,文化休闲氛围浓厚。考虑到住户较少,我们又希望坊巷内24小时有人活动,故适当安排了一些客栈、酒店等住宿业态,让客人住在三坊七巷内能感受与名人为邻的文化体验。

  历史街区保护再生,必须考虑功能业态。只有适应性的功能业态,才能让街区保持活力。虽然在设计层面考虑的功能业态不一定与未来运营业态完全一致,但是,要为未来的业态留下最大的可能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能光修建筑不考虑业态。三坊七巷街区保护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其东北角东街口地铁站建设开发道路下空间,将沿城市中轴线南街两侧各类功能区加以连接,从而让地面商业、地下商业与地铁站融为一体,有力推动了东街口商圈的振兴。

  大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功能多已慢慢弱化,但历史街区是城市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对这些街区的保护活化,其休闲功能实际上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像三坊七巷街区,它不仅是一个景区,也是居民日常散步、文化休闲的场所。历史街区往往在老城区,通过功能补短板、环境品质提升、基础设施植入等方式,完善公共配套,实现对城市功能的重要补充。

  避免“千城一面”

  记者:面对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热潮,如何避免另一种的“千城一面”?

  严龙华:城市个性往往体现于城市特征地区的地方差异性之中。在城市仅存的几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中,如何审慎梳理其独特性,保持并强化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就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特别需要认知其差异性,通过差异性的发现与重塑,拉开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体验感知。

  发掘城市中各个历史街区既有的个性化特征与唯一性,凸显每个街区文化景观的独特性,是我们一直秉持的态度。在三坊七巷街区,我们强调其屋顶马鞍墙所构成的独特的“第五立面”景观。其实,福州整个古城区的“第五立面”与三坊七巷曾经是非常相似的,历史上的福州古城,“三山”浮在律动的马鞍墙屋顶肌理之上,只是现在很多地方被新建筑所代替了。我们把存留下来的“第五立面”保护强化,实际上也是修复城市的历史意象。如今,当人们站在东街口百货高处俯瞰三坊七巷街区,对坊巷内如波涛般层层涌动的马鞍墙就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对位于城南闽江畔的上下杭历史街区,我们更加注重传承其闽商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于三捷河场景重塑中,除了保持其格局、风貌的典型历史特征,还关注更新建筑的地域性当代表达,以展现历史街区从历史走向当代、迈向未来的脉络关系,体现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南公河口街区,我们保护并强化其以朝贡港口、海丝文化为典型特征的历史景观意象,以类型学为方法,再造左宗棠纪念馆的历史特色氛围,并通过演艺剧场及周边商业建筑实现其当代性表达。

  三坊七巷是一种特征,上下杭则呈现另一种特征,南公河口又是一种特征。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形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个性,所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我对青岛八大关印象深刻,其城市和街道氛围与福州完全不一样,也是独一无二的。青岛一直以来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而旅游的兴奋点之一就是去寻找城市景观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做到“久久为功”

  记者:名人故居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利用名人资源?

  严龙华:名人故居不仅要跟过去的名人产生关联,也要跟文旅业态产生关联。外地游客来了,对其城市的名人往往比较关注,就像来福州,肯定要了解下林则徐、严复。有些名人故居确实只能作为展示馆;而对一般的故居建筑,业态布局可以更广泛一些,不一定限制在展示性上,也要考虑适应当代城市生活的需求,策划运营好,这很关键。

  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福州有一个不错的实践,是在对其进行品质提升时作为“社区生活馆”,即公共配套用房使用,如社区文化馆、居民议事厅等。

  记者:延续历史文脉,是今天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重要努力方向,您有什么样的心得?

  严龙华:伴随着几十年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很多城市的独特历史特征被模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就是让一座座悠久的古城重新焕发生命力,让城市历史特征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能看得懂、读得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座城市的人们都能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这一目标,要将街区整体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开展保护再生设计,不仅保护其整体环境与物质形态,还需关注其涉及的文化和社会维度,保护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包括建造使用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人物、习俗,以及与物质载体互动作用而留存的城市记忆与文化意涵。在三坊七巷南后街的修复中,我们提出了“文化性修复”的理念。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核心展示窗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士,都对其有着特别的情感和记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南后街模样,设计也就不再是纯专业技术问题。

  文化性修复中,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控制更新地块的建筑体量与尺度,延续既有文脉肌理,强调沿街形态有机演化的自然性。在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秉承延续固有气质与氛围的同时,突出其书香文化、传统文化、时尚休闲等功能业态,让修复后的南后街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意义并富有可持续活力的当代城市生活场所,成为城市中心区文化生活的核心空间——城市“会客厅”。

  街区的氛围与业态形成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要坚持动态保护与更新。三坊与七巷、南后街始终处于调整、完善、充实的积淀过程之中。设计团队亦在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成功与不足,进而在后续安泰河、朱紫坊、上下杭等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持续探索并形成一套历史地段保护再生设计的适应性、针对性策略与方法。

  这些年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得到彰显。我们希冀通过持续不断地“积极保护、整体创造”,重塑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独特性与强烈的文化景观个性,以重现东方城市的传统美学风采。

  二十年一座城,能够始终坚持在其中,我感到非常荣幸和珍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聚焦青岛两会
   第03版:聚焦青岛两会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
   第06版:青报会客厅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艺术青岛
   第10版:城市艺术
   第11版:青报读书
   第12版:琴岛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第17版:专版
   第18版:专版
   第20版:专版
   第21版:专版
   第22版:专版
   第23版:未来教育
   第24版:未来教育
在地思考、生长与传承: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
青岛日报青报会客厅06在地思考、生长与传承: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 2024-01-29 2 2024年0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