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一家高科技小微企业无任何抵押品,凭其拥有的创新专利及与链主企业的深入合作,一周之内就获得银行700万元贷款,这种小微融资由“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转变正成为青岛金融机构服务小微的“新常态”。
青岛光电拿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拿伦”)是一家致力于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山东省唯一的AED三类医疗生产资质,虽然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但苦于无抵押,企业一直未从银行获得贷款。近日,光电拿伦与卡奥斯签订合同,由卡奥斯为其量身打造智能工厂项目,企业年生产AED产品预期将达10万台,融资问题再次摆到了企业面前。
兴业银行青岛分行的客户经理在与卡奥斯探讨产业链服务中,偶然了解到光电拿伦的情况,第二天就走访企业,开展尽职调查,基于企业创新专利权,以及与卡奥斯的良好合作,为企业量身制定了信用贷融资方案。依托对于首贷客户、科创企业绿色通道及优惠政策,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一周之内为光电拿伦审批发放了低利率信用贷款700万元,企业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光电拿伦仅仅是青岛打造“友好型”融资生态中众多受益小微的一个缩影。
在6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青岛积极推进金融领域营商环境优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创新性和便捷性,努力打造“友好型”融资生态。
前四个月的相关信贷数据印证了青岛打造“友好型”融资生态的行之有效。
截至4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424亿元,同比增长27.36%,1至4月新增1219亿元;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为4414亿元,同比增长19.77%;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585.4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0.8个百分点。1至4月,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3.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融资负担持续降低。
“友好型”的融资生态,首先基于政策供给,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则是重中之重。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一行两局”等驻青金融管理和监管部门,连续三年开展金企对接“春雨行动”,在全市建立了涵盖银行、保险、地方金融组织、创投机构等,由881人组成的228支金融辅导队和金融顾问团队,开展四大领域专项对接,把脉问诊、了解需求,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立足于“广覆盖”,青岛积极研究首贷培植奖励政策,对首贷培植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和表彰,持续扩大可获得贷款市场主体的覆盖面。由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等部门牵头,依托各商业银行在全市成立了182家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服务中心,实现对全市14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为6000多家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80.2亿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基层市场主体倾斜。
“友好型”的融资生态,在于通过机制搭建,充分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小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让更多信贷资源注入普惠领域,青岛在对银行机构考评和银监部门对银行机构内部考核中,提高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信贷薄弱领域的考核权重,确保信贷资金在普惠领域的投放。
“友好型”的融资生态,还在于全方位环境与氛围的营造,合力助企业跨越融资“高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增信作用被视作解开小微融资难的“金钥匙”之一,今年以来,青岛6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政策性分险增效作用,持续优化小微企业融资营商环境,截至一季度末,6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83.33亿元,增信支持企业户数达441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