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本报4月28日讯 28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介绍了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相关情况。全市“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市科技局迅速出台“专项行动方案”,聚焦“六个环境”重点任务和“六个步骤”具体措施,进一步优服务、提效能、强保障,提高广大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市科技局立足科技工作实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学辉表示。此外,聚焦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需求,市科技局梳理编制了“必须做到”的正面清单、“严格禁止”的负面清单以及“马上整改”的问题清单。
科技管理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离不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保障和法治保障。
完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市科技局提升各项业务网办能力,优化服务流程。例如,面向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和青岛高新区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专窗,方便就近办理;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化技术合同服务网络,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零跑腿”“不见面”。二是多措并举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市科技局连续出台改革方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去年市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企业比重达90%以上;建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攻克行业技术难题;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让科研人员集中更多精力专注科研。
完善法治保障,市科技局正按程序加快推进《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和《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修订工作,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导向作用,增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政策切实落地是反映科技发展质量和营商环境水平的重要表现。
落实“硕果计划”,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科技局聚焦成果转化链条中的中试熟化环节出台支持政策,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打造中试熟化平台;筹建“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搭建技术成果交易平台,解决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问题;颁布“硕果金”政策,在全国首创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孵化器持股孵化,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一季度,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52.5%。
落实“沃土计划”,市科技局完善“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深化“云端研发”模式,年内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85%;组织巡回宣讲活动,推动科小评价、高企认定等企业关注的热点政策进园区、进企业。
落实“海创计划”,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近两年已立项海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近60项,支持金额近1.7亿元,争取到国家、省海洋重点研发项目资金2.7亿元。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形成一批海洋示范引领项目,打造“企业+高校院所”的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还要优化人才要素、金融要素、技术要素和平台要素。靶向产业引才育才,市科技局深入开展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加快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科技金融产品扩面增量,五年内将新增融资支持额度450亿元;聚焦24条产业链补链、强链,支持“链主”企业承担“国芯万屏”“虚拟现实”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同时完善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作用,统筹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全域发展,推动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一流科技营商环境,实现营商环境、作风能力、发展质量“三个大提升”,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