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1:封面
~~~——写在二○二二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庆丰收 迎盛会
——写在二○二二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见习记者  周亚娆

  今日秋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

  此时,青岛广袤的田野乡村,瓜果飘香,鱼虾满筐。放眼望去,金黄的玉米、碧绿的菜地,蔚蓝大海中捕捞起的一网网渔获、大泽山间挂满的一串串娇艳欲滴的紫色葡萄……这缤纷色彩,便是丰收的颜色,亦是对每一滴汗水的回报。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今年丰收节的主题是“庆丰收 迎盛会”。以节为媒,通过开展好一项项助农措施,落实好一件件惠农实事,让亿万农民群众物质上更富裕、精神上更富足,更加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四季耕耘乐,最喜是丰收!

  这一天,青岛的田野乡间,处处欢腾。人们敲响欢庆的锣鼓,礼赞丰收、致敬农民;这一天,人们以丰收的“颗粒”检验乡村振兴的成果,为“三农”工作的佳绩欢欣鼓舞;这一天,广大农民以奋进的姿态和丰收的硕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今年以来,青岛市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城乡融合发展,聚力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回望过去的一年,青岛的乡村产业越做越大,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如今,岛城各乡村的“硬件”和“软件”同步升级,“环境美”“生活美”二者兼具,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广袤的田野上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广大农民共享“强农惠农富农”的丰收果实。

  在希望的田野上

  “摘梨子喽!”莱西市院上镇堆金岭村梨园,满园的“五星红梨”挂满枝头,圆润饱满,果香阵阵,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尽享丰收的喜悦;

  “吃葡萄喽!”大泽山3万余亩葡萄园层峦叠嶂,300多个品种迎来成熟季,阳光玫瑰葡萄清脆饱满,巨峰葡萄皮薄肉厚味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出海喽!”西海岸新区积米崖码头,多艘渔船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渔民驾船午夜时分自港口驶出,奔赴大海,于凌晨回归,收获一船蟹肥鱼鲜;

  ……

  俯瞰青岛,这个1.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不但有都市高楼林立,更有80%以上的农村腹地。青岛的十个区市中有七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90个是涉农镇街,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悠悠万事,粮安天下。

  此刻,农村腹地,广袤农田里,玉米正值灌浆成熟期,大豆正处鼓粒期,白菜、萝卜等秋季露地蔬菜正处于苗期……据农情调度,青岛秋粮面积预计386.3万亩,比上年增加7.6万亩。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传来好消息——时下,距离全市秋粮大规模收获还有20天左右的时间,秋粮生产总体平稳有序,青岛正抓实抓细秋粮生产各项任务,秋粮总体长势良好,夺取丰收有基础、有信心!

  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青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三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力以赴抓好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时下,全市共检修谷物收获机械等各类农机具17万台套,农机手们正等待着成熟的“号角”,随时准备向田野进发。

  “全自动多行蔬菜移栽机,自动取苗不伤苗,实现了株距和深度调节一键操控,每小时可移栽7000株以上,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全域感知智能无人机配备的环境感知技术、弥雾喷头等新技术,作业1亩地,比人工打药省时、省水10倍,农药利用率提高2倍”……

  从春至秋,从农田到果园,农业机械轰鸣运转不停。作为“大都市大农业”代表的青岛,多年来,坚持粮食安全为民生之基,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发展,用农业技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2020年以来,青岛市级财政统筹资金3.87亿元,用于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农业机械化生产。目前,青岛市有大型拖拉机1.7万多台,植保无人机1600多架,农用北斗终端1200多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57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作物机械化率达到56.7%;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玉米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7%、99.6%;花生、马铃薯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全市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国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农业机械化让广袤的农村大地跃动起来,农业科技让农业技术深扎大地、发芽结果。目前,青岛市已发布农业主推技术和模式30项,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5%,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是应对大变局、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科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青岛市锚定农业“芯片”突破,着力打造青岛“国际种都”,推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和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引进试验推广一批名特优新作物品种。

  “针对我国现代苹果产业对适应性强和易繁育矮砧的重大需求,我们率先开展了苹果无融合生殖矮化高抗砧木选育研究,历经25年研究,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选育出的苹果无融合生殖砧木新品种‘青砧1号’、‘青砧2号’,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融合生殖苹果矮化砧木,打破了国外矮化砧木长期垄断我国苹果产业的局面。”青岛市农科院副院长连之新说。

  目前,青岛已拥有农作物种子企业140家,年产值11.5亿元;种畜禽企业67家,年产值13.5亿元;累计审定农作物品种148个、登记农作物品种1049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种子好,种植模式也在进步。“今年青岛市2万亩农田实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这个模式是在传统间作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更加绿色高效,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不仅让玉米基本不减产,还能增收一季大豆。”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刘方金说。

  今年,青岛市建设高标准农田21.7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夏粮总产141.5万吨,在省实打实测竞赛中小麦单产823.2公斤,创历史新高;全市蔬菜、肉蛋奶总产分别稳定在289.8万吨、50万吨以上,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

  时下,青岛市正严格落实山东省下达的720万亩粮食播种任务,努力保证全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蔬菜、肉蛋奶总产稳定在600万吨、100万吨以上,确保全年一产增加值增长3%。

  丰收,始于希望,结于丰盈。秋收已至,蓝天白云下,一株株挺拔的玉米怀揣着饱满的玉米穗,迎风摇曳;黄土地下,花生粒粒饱满,正等待着人们将其“破土而出”。这片希望的田野,深藏农业技术,凝结智慧汗水,正以颗粒归仓的收获,为人们描画出最美的乡村振兴“丰”景。

  丰收的喜悦“链式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站在希望的田野上,青岛正着力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挥农业基础带动作用。

  9月1日,产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65吨活鱼现捕、冰浆锁鲜、冷链运输,第一时间到达百姓的餐桌。

  “国信1号”是全球唯一一艘建成并运营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其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可实现年3700吨高品质鱼类和650吨的优质蛋白供给,超过查干湖全年的捕获量。该项目将渔业与工业融合,创新探索深远海工船“船载舱养”模式,在有效规避台风等自然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季节随大黄鱼适合生长的水温和环境在我国深远海开展游弋式养殖作业,实现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的全年可持续供应,其养殖模式和技术创新应用,对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带动渔业产业升级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青岛市在稳固农业基本面的同时,重点推进48个涉农大项目,“国信1号”便是其中之一。时下,另外47个项目正开足马力建设,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61.4亿元。随着陆续建成投产,项目将以龙头的姿态和担当带动现代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吸引更多企业投身青岛农业现代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黄鱼上岸,辅以番茄浓汤,酸甜鲜美的番茄炖黄鱼令人垂涎欲滴。走进莱西市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这里的番茄种植场景超乎人们对传统农业种植的想象——

  在玻璃大棚中,一个个红灯笼似的番茄挂满枝头,温室大棚中846个传感器、2330个控制器,每天2000余万条数据记录,实时记录调控棚内温、光、水、气、肥。种植于智慧化温室中的番茄,色泽透亮、形态饱满、口感酸甜,年产量是普通大棚的6—8倍。番茄成熟后除直供市场外,凯盛浩丰还通过自主研发的全智能集成自动包装线装备和工艺技术,对番茄进行深加工,番茄块、番茄蛋花汤等产品已批量生产供应市场。

  产品还是农产品,但用产业化模式运作,将工业、智慧生产贯穿其中,农产品上也多了一些工业的气息,既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让原本形态单一的农产品以多种样貌走向市场。

  工农相“链”,让立于柔软大地、漂游于海洋的农业多了一份“硬气”——这便是机械化与标准化。

  在平度市凤台街道,胶东半岛全食材产业链项目将建成北方最大预制菜生产基地,届时蔬菜、肉蛋在标准化机械加工下,将成为一份份可口的菜肴,可为胶东半岛地区提供每天30万人次的营养配餐服务。工业所主打的机械化与标准化,为农业插上了增收的翅膀。

  而若农业与服务业相“链”,则多了一份文艺气息。

  登临崂山采绿茶,一瓢甘洌山泉,一盏清香绿茶。青岛的茶产业链起了崂山旅游、崂山茶文化、茶科技、茶人才、茶金融。

  成立于2015年的正礼茶业,在去年底组建了崂山区北方茶研究院,依托研究院,深入研究茶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用一片小茶叶讲述了“崂山茶故事”,弘扬传统茶文化,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体验采摘,吸引茶领域人才不断探索培育优质新茶,吸引金融资本助力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崂山茶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典型示范。

  一产向好,二产变强,三产兴旺。时下,凯盛浩丰创立的“绿行者”蔬果品牌,通过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通过网店、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和实体店团购等线下渠道,正礼茶业去年完成了1385.7万元的销售额。

  目前,青岛拥有33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8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聚力打造2条畜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千亿级产业链,8条粮油、奶业等百亿级产业链,15条茶叶、蓝莓、胡萝卜等十亿级特色产业链。

  上半年,青岛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3.62亿元,同比增长2.4%,下半年,随着农业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特色产业融合将成为进一步带动农业发展的“强动能”。

  丰收的内涵“立体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富裕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岛市聚焦农民富裕富足,做好品牌强农、技能富农、抱团发展的文章,着力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我们的白菜要卖到30元一棵”,青岛洋河源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辛建华说。这价格听上去高,但有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身份的加持,市场上如此价格的大白菜仍供不应求。

  胶州大白菜具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近年来,胶州市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种出来,卖出去;提品质,增效益”的目标,推进胶州大白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现农民增产丰收。目前,胶州大白菜认证基地6000亩,带动全市总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35万吨。

  如胶州大白菜一般,近年来,青岛市还培育出大泽山葡萄、黄岛蓝莓、马家沟芹菜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0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34个,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1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005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走出了一条青岛特色的品牌农业强农增收之路。

  一方面,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效益,实现了富民增收。另一方面,青岛通过技能培训为农民“增能”,通过“富脑袋”,为农民在市场打拼提供“十八般武器”。

  “我学习直播后,在平台上申请了自己的账号。现在,家里种的农产品在网上‘带货’,供不应求。”西海岸新区农民刘华就尝到了技能培训带来的甜头。青岛市连续9年把农民技能培训列入市办实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技能培训16.8万人,通过开展科学种田、农机使用等技术培训,开办田间学校、送科技下乡……把技术和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户手中,储备了一批懂得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特色种养、现代农业装备、农村电子商务等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据介绍,青岛市坚持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以“80后、90后”高素质新农人为重点,遴选一批农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农业经理人纽带作用,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渠道。青岛丰诺农化公司王峰,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年均开展免费定向技能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户3000余人,并根据劳动技能水平,向基地农场实行统一输送、优先安排,实现劳动力再就业。

  “分红分了600元,还有保底。算下来,这半年时间我的6亩地收入3000块钱。再加上我出去打了半年工,1个月挣3000多块钱,我这赚的是双倍收入。”日前,平度市同和街道在华里社区举办生产全程托管分红大会。街道探索了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由合作社托管给专业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模式。首次分红,6个网格村获得小麦生产季村集体分成11.24万元,张国林等村民在大会上获得了600-3000元的分红。这一模式既实现了粮食保产稳产,亦实现集体增收,农民富裕。

  美好生活由大家共同创造,集体发挥着“1+1>2”的合力。这是青岛市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行强村带弱村等抱团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增收的一个生动场景。

  据悉,截至目前,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万家,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为成员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7400元,“二次分红”740元,是带领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强引擎”。

  推动富民增收、共同富裕的前提,是青岛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青岛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全市2.1万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通过完善金融帮扶机制,投入852万元实施防止返贫致贫综合保险,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88.4万元,投放“齐鲁富民贷”贷款4.16亿元、惠及农户621户;组织4个经济强区和23家市属企业结对帮扶平度市、莱西市1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由此,青岛市农村居民正收获着物资与精神的“双丰收”。2022年上半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5元,同比增长4.7%。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丰收时节的青岛大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于其中,金秋时节里,饱满的果实与农民的笑脸交相辉映,是画卷最生动的着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封二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喜迎二十大
   第06版:喜迎二十大
   第07版:国内
   第08版:国内
   第09版:青岛人大
   第10版:专版
   第11版:财智·福彩
   第12版:法治
庆丰收 迎盛会
青岛日报封面01庆丰收 迎盛会 2022-09-23 2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