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今年前三季度立案数据,其中村干部立案数字引发关注。通报显示,2024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4.2万件,其中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50.2万个行政村,这意味着村干部涉及腐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盯着补贴“腐”
梳理今年1月至今的相关案件发现,涉腐的多是村里的“一把手”村支书、村主任,当中村集体的“三资”(即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是重灾区。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袁柏顺和团队整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15年至2020年曝光的567起村干部腐败的典型案例,发现腐败行为的前两位是违规骗套和贪污侵占,涉及房屋改造、扶贫专项、集体土地、社会保障和惠农补贴等。“国家惠民政策补贴到哪里,腐败就跟到哪里。”袁柏顺表示。
腐败的高发领域与乡村发展的阶段紧密相关。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副院长李莉表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国家逐渐向农村投入补贴,掌握分配资源的村干部被一些人当成了“肥差”。
账目监督难落实
“三资”领域成为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易发多发地带,多位专家表示,这与当前的村级财务制度不完善密切相关。
早在2000年,我国提出建立“村财乡管”的财务模式。不过,相关配套制度并没有明确。
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加上一些村干部对惠民信息的垄断、对财务信息公示的不足,加剧了其腐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不过,袁柏顺调查表示,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委会、村集体组织交叉任职现象较多,村支两委“一肩挑”。
另外,肩负监督职能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也可能会与被监督的村“一把手”合谋腐败。此外,乡情社会也让这类监督有难度。
如何进一步治理?
李莉直言,针对这一“硬骨头”,需要系统出招。
财务制度的优化是重中之重。袁柏顺表示,应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尤其要对涉及村集体“三资”方面的问题线索进行排查,建立专门台账,分类开展重点督办。
监督层面,村级监督作为最直接的监督方式,专家建议,应从信息公开力度和用人方面进行加强。
在人事组织管理方面,袁柏顺认为,村务监督委员会组成结构应引入更多与村干部无直接利益关联的村民代表,以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至于上级监督,有部分地方探索了在村级建立乡镇监察办公室的联络站,有利于打破村居熟人社会监督难的壁垒。
此外,专家建议,依靠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监督透明化,以便有效筛查违纪违法行为,更好地满足基层反腐的监督需求。 解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