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巴西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从建交到“大象走路”,逐步发展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曲折过程。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
中巴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下半叶,中巴两国代表曾就巴西招募华工和发展贸易问题举行过多次谈判,1881年8月中巴在天津正式签署了《中巴和好通商航海条约》,宣布建交。这是历史上中巴之间第一次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巴西同台湾当局仍保持着“外交关系”,这个阶段,我国对巴西实行“细水长流,以民促官”的方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数众多的巴西文化、新闻、贸易等各界友好人士应邀访华,其中不少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在巴西友人的推动下,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市分别于1953年9月和1954年3月成立了“巴西-中国文化协会”。中国也多次派出文化、艺术、新闻和贸易代表团访问巴西。
在中国与巴西关系逐步发展之时,巴西政坛风云突变。1964年3月31日深夜,巴西右翼军人在美国策动下,发动了军事政变。军政府大肆逮捕进步人士,我国合法居留巴西从事新闻和贸易工作的王唯真和王耀庭等9位同志,也被无理逮捕入狱。后来,在我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巴西当局不得不于1965年4月17日以“不受欢迎的人”,“驱逐”9位同志出境。
“九人事件”对中巴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两国关系处于十分冷淡的状态。
从建交到“大象走路”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同中国建交。到1974年,已有10个拉美国家同我国建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再也不能忽视中国的影响力。
新上台的巴西总统盖泽尔虽然也是位军人,但属温和派,思想比较开明,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
1974年春,在一次外交场合,巴西驻苏联大使马里尼奥主动同我国驻苏联大使刘新权接触,表达了巴西政府想和中国发展关系的愿望,几天后又正式约见刘大使,转交了一个“非正式”文件。巴西大使说,巴西政府对建立两国关系的设想是:首先派官员互访,然后互设常驻商务代表处,最后建立外交关系。
根据两国协商,4月9日,巴西出口商协会主席科蒂尼奥率代表团访华,巴外交部亚大处布埃诺参赞随行。8月7日,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陈洁率领贸易代表团抵巴开始为期10天的访问。
经过多次会谈,双方达成协议。巴方承认:1964年9名中国公民一案“政治上是错误的”,关于这一事件中的司法诉讼未了问题,巴西政府保证将采取措施予以撤销。陈洁副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同巴西政府代表西尔维拉外长正式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
中国驻巴西首任大使张德群及其随行人员共7人,于1975年5月2日抵达巴西,16日向西尔维拉外长递交了国书副本,西尔维拉对张大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两个大国建交很重要,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得慢慢来,像大象走路,稳步前进,有时可能坐下来,但倒退是不可能的。”这成为比喻两国关系状况的一句名言。
中巴关系迎来转机
建交初期,巴西政府由于对中国缺乏了解,政治上存有疑虑,对两国政府间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在经贸方面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7年才有所转机。
1977年10月,一直反对同中国建交和发展关系的巴西陆军部长弗罗塔被解除职务,他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列举他同政府一系列的分歧,首先指责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近,是向共产党势力妥协,构成了对巴西的威胁”。此事立即在巴西新闻界引发了一场“如何评估巴中关系”的大辩论。辩论的结果,反而是绝大多数人认为,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发展巴西的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大辩论推动了中巴关系的发展。双方往来逐渐增多,水平也日益提高。
1978年1月,《中巴政府贸易协定》签订,这是两国建交后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协定,为两国间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切实保证。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巴领导人互访,双方关系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朱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