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青岛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柳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青岛应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突出高质量文化发展、高品质文化生活、高水平文化供给,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文化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在新时代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少挑战,东西方围绕意识形态等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必须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等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研究阐释和宣传宣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基础上,对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进行学术研究与阐释,并提出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也是意识形态中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力量。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农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要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弘扬新风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推进移风易俗,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推动全社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探索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支撑。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作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亟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文化服务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文化的需求。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逐步建设文化资源共享体系,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与供给质量。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既具有力量又能满足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和文艺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和活跃的文化环境。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立足时代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寓于文艺作品之中,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及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文化力量。要围绕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深化中华文明研究,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珍贵文物,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丰富市场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是人民群众普遍使用的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在信息革命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网络管理任务也更加艰巨繁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管理是网络系统持续、稳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要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引导各类网络社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法律、经济、技术等多手段结合的网络综合治理格局。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网上宣传,推动各级各类网络媒体、网络账号积极主动发声,塑造网上主流舆论新格局。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网络数据安全、反对网络暴力等重点领域和技术发展前沿,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推动形成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生态。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传播是文化的本能,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要前提,也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就是主动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与统筹,促进各领域协调配合,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多渠道、立体式国际传播新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强化国际传播的学理支撑,着力讲好具有亲和力和时效性的新时代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中国形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和开启更美好的文化前景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