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未来,青岛邀约“国际城市合伙人”

3场平行推介会举行,立体展示青岛在开放平台、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与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青岛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专题推介会现场。 赵健鹏 摄

  ■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交流会现场。 赵健鹏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杨光  王凯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8月29日,正处于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期的青岛,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创新举办3场平行推介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专题推介会、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交流会和2024中欧(青岛)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以会为媒,青岛谋求与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携手共享发展红利。

  从对外开放新高地出发

  “上合示范区的启动和建设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依托这一平台,我们进一步深化了与上合组织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合作,找准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思路。”8月29日上午,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专题推介会上,青岛农心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钟哲讲述了农心与青岛、与上合示范区的故事。

  农心是一家来自韩国的大型食品生产集团,于1998年落地青岛,生产各类浓缩汁、调味料等200多种产品。2016年以来,青岛农心连续四次增资,全面升级工艺设备,累计到账外资1.2亿美元。在上合示范区落地的自动化工厂,是农心在全球设立的7个技术最先进工厂之一。

  “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青岛、对上合示范区的信心,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的长远规划。”金钟哲表示,上合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借助其海陆空铁和日韩快线等通道布局及完善的产业配套,青岛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阿曼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业务规模逐年稳步增长,2023年出口总额达到3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0%。

  不只是农心,截至目前,阿法拉伐、益海嘉里、尼得科等一批知名跨国公司已经在上合示范区抢滩布局。这里正成为跨国公司融入上合组织国家、开辟“一带一路”市场的全新出发地。

  为了让更多的跨国公司认识、了解这一高能级开放平台,分享中国高水平开放发展的红利,今年峰会首次聚焦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举办专题推介会。推介会以“新格局、新机遇、新平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阿联酋、新加坡、德国等15个国家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商协会、跨国公司负责人参会。

  如何更好地发挥上合示范区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为跨国公司布局全球市场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推介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要把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最佳实践平台。”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看来,“下一步,上合示范区通过积极推进综合改革,践行更多制度型开放创新,一定能够把自身进一步打造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更好地发挥出链接上合组织国家和辐射‘一带一路’的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依托“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区位优势,上合示范区逐步构建起东接日韩、北通蒙俄、南连东盟、横贯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为上合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铁路方面,上合示范区已开通32条班列线路,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700多列,通达23个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运方面,开通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海运航线42条,与青岛港互联互通,打造“前港后站、一体运作”海铁联运服务模式,海铁联运箱量连续9年居全国前列。

  这不仅是一条“货畅其流”的物流通道,更是高效、畅达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在密织航线的同时,山东港口在港口运营赛道、供应链综合服务赛道、港口园区配套服务赛道等三大赛道竞相发力、联动赋能。”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奉利表示,山东港口正以“端到端”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拓宽合作领域,延伸服务链条,优化跨国公司发展软环境。

  据山东高速集团副总经理张仰进介绍,中欧班列也在积极拓展“班列+”延伸服务,依托山东高速集团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金融板块优势,赋能班列提供多元服务。

  新华锦集团则组建了北方首家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1.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外贸综合服务,加速拓展海外市场。“2023年平台入驻企业中有超过40%的出口额是面向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航说。

  “上合示范区的建立,是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模式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实践。”在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首席执行官莫雁苹看来,结合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国情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情况,布局上合示范区的跨国公司在交通物流、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好的投资机遇。

  抢抓上合机遇,在企业交流环节,安迈铝业、博世集团、沙特阿勒默赫马迪控股集团等跨国公司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迪拜经济和旅游局制造业与出口发展部副总裁阿卜杜勒拉赫曼·胡萨尼表示,希望利用好上合示范区平台发展机遇,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互惠双边关系发展,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共享生命健康产业机遇

  在AI、基因技术等新技术催化下,生命健康成为当前全球最炙手可热的产业赛道之一,也为跨国公司与青岛开展交流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开辟了新空间。

  医疗器械领域当前高度活跃的创新水平很好地折射了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开发的最新型号的心脏起搏器,只有胶囊大小,重量大概只有一点几克,可以植入人体心脏里面,电池容量目前已经可以达到续航17年。当前,我们也在与中国的科学家进行接洽,聚焦电池技术探讨合作可能。”美敦力全球副总裁邓坚表示。

  事实上,即便是不起眼的小小的敷料,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施乐辉对外事务&企业解决方案副总裁赵新平介绍,施乐辉开发出了目前全球唯一的14天无需换药的敷料产品。“它会把渗液通过负压装置吸收掉,不仅减轻患者换药时的痛苦,也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他说。

  创新越是加速,越需要多方合作,这已经成为当前跨国健康科技企业的共识。而中国在这些企业的创新生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Co.Lab是拜耳打造的多元化外部合作创新模式中十分有特色的一个。拜耳(中国)副总裁高勇介绍, 作为一个共创平台,Co.Lab相当于拜耳自己打造的一个小型孵化器。这个平台会招募一批初创公司,拜耳为它们提供一些资源以及专业知识,赋能这些公司将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商业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Co.Lab除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外,也在中国布局,将于下个月在上海揭牌。此外,拜耳高度重视与中国本土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早在2009年和2014年就分别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施乐辉则计划在中国同时加码研发和生产布局。“今年我们正在申请在中国建立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关节镜产品和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放到中国来生产,然后供应全球。”赵新平说,目前施乐辉已经在苏州建立了其在全球最大的伤口护理产品生产基地,99%的产品销往全球。

  当前,青岛正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这为青岛与跨国公司进一步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阿斯利康就是青岛与跨国公司在生命健康领域“双向奔赴”的最好注脚。目前,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一期、二期项目,青岛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均已相继签约落地。以此为起点,双方正在谋划更深入的合作。

  “我们将在青岛加速打造生态圈,与行业伙伴一起加速创新转化,共同打造健康领域的学术高地、解决方案高地、产业高地。”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商业战略与卓越运营部负责人朱理琍说。

  康复大学被视为青岛未来发展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康复大学校长、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尔丹表示,下一步,康复大学将主动融入和服务青岛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全球供应链的精准对接,引导更多高端人才落户,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复产业地标,推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以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效整合。

  董尔丹介绍,目前康复大学已全面构建起大康复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康复+”为引领,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态势。同时已经建成心肺康复、神经康复、运动康复、智能康复机器人等研究平台,拥有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康复大学青岛康复医院3所附属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16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康复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共同开展更多创新活动,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新成果的产业化。”董尔丹说。

  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交流会上,一系列初步合作已经达成。康复产业产才融合协作联盟正式揭牌,阿斯利康、美敦力、拜耳、瑞孚迪等跨国公司相关负责人被聘任为康复医疗产业创业导师。

  携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绿色合作已经成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

  “今天的论坛非常重要,显示了我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法国工业促进会副主席吉尔-亨利·加罗表示,在能源转型关键技术的制造和发展中,中国不可或缺。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优势,使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以及相关成本降低方面,欧盟无法将中国排除在外。“我们非常清楚,仅靠自己没法控制全球变暖,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和产业合作,才能在转型当中获得成功。我们将始终做好准备,与中国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吉尔-亨利·加罗说。

  这并非个例。在2024中欧(青岛)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绿色发展政策导向、碳金融、零碳与低碳产业趋势等,从跨国公司视角探讨国内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聚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态空间布局探讨实现路径,更加坚定了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投资山东、投资青岛的决心。

  “中欧作为世界上两个对于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有共同认知的经济体,在这个领域探讨合作对人类是一件幸事。”跨国公司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法国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路跃兵认为,中欧可以在技术领域、政策治理及金融三方面加强合作。“跨国公司作为全球世界贸易投资的重要载体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进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合作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做更多工作。通过开放、创新和青岛携起手来,把中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大大加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与会嘉宾对于青岛在绿色低碳上的实践表示高度认可。论坛上,西海岸新区发布了推进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方面20个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紧密围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指南参考指标”和新区碳达峰“十大工程”,涵盖能源转型、城乡建设、交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服务业消费、公共机构、工业碳达峰、碳汇能力等十个领域。这些案例为国家级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西海岸方案”,也让更多跨国公司看到了合作机会和合作场景。“这些案例都是一流的,希望我们一起把西海岸新区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做得更好,成为全国的典型案例。”跨国公司碳中和50人论坛常务理事车巍说。

  不仅如此,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平台建设也在活动上正式启动。自然碳汇研究院(青岛)院长迂婕介绍,自然碳汇研究院将聚焦政策融合创新、入库项目分级评价、定制化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合作网络构建,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运营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更好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气候政策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投融资指引。创新性的举措将进一步拓展青岛与跨国公司未来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和交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