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一号:见证中苏友好历史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0版 人文青岛
·中山路一号:见证中苏友好历史
2021年11月06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0 人文青岛 2021.11.06 星期六

中山路一号:见证中苏友好历史
    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几个月后,德国人开始修筑了第一条路——中山路。1904年,德国人开始考虑修建俱乐部的事,也就是今天中山路一号。中山路一号的建筑修建于1910年,1911年建成,取名为青岛俱乐部,是德国上层人士娱乐休闲的地方。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中山路一号的建筑变成了日本守备军军事法庭。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中山路一号再度恢复了俱乐部的身份——国际俱乐部,中外上流人士汇聚的国际俱乐部为青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中苏友好协会,中山路一号的中苏友好协会、中山路三号的中苏友好馆和成为中苏友好阁的栈桥回澜阁,彼此遥相呼应。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1栈桥回澜阁曾改名为中苏友好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政府改变了对流亡在国外的侨民的政策,在青岛的俄国侨民分成了两大派,一部分人加入了苏联国籍,获得了苏联护照,他们成立了苏联公民协会,位置在韶关路26号,同时开办了苏联侨民学校。
    1949年,青岛苏联公民协会的会长是Я·雷尔契芝基,秘书克利亚哲木斯基,会计巴拉塞夫,干事А·尤里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苏联政府第一个在全球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2日,在青岛举行了盛大的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Я·雷尔契芝基作了致辞,摘录如下“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选择了中苏两国伟大民族友好合作的英明道路,这种友好是全世界和平的可靠支柱,是所有爱好自由民主人民的不可战胜的可靠的支柱。 ”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1949年10月5日,成立了中国苏联友好协会简称中苏友好协会或者中苏友协。中苏友好协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活动的群众性民间外交团体,在中国的各城市乃至工厂、学校等基层单位也都有中苏友好协会的分会。
    中苏友协成立后,还发行了自己的刊物《中苏友好报》(最开始是报纸,1957年改成画报),通过协会和报纸的各类活动,加深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交往,向苏联人民介绍了中国革命、介绍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样也向我国人民宣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各种先进经验等。
    青岛中苏友好协会设在中山路一号原国际俱乐部的旧址上,叫做“中苏友好馆”。老百姓有时为了叫着顺口,也将这里称为“中苏友好俱乐部”,估计这是受了原来这里是“国际俱乐部”的影响,同时将栈桥回澜阁改名为中苏友好阁,由郭沫若题写匾额,换下了“迴澜阁”的牌匾。在中山路、兰山路路口三角绿地建立了中苏友好纪念碑,将市场三路的重光电影院(原电气馆)改为友协电影院。
2友好馆留给老青岛人的电影记忆
    青岛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不多,工作地点在中山路一号,当时全市有中苏友好协会会员十几万人,遍布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每个人都有会员证,有“中苏友好”章。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俄语夜校,培养俄语人才,夜校就办在中苏友好馆内。
    中苏友好馆内有图书馆、阅览室,内有中文、俄文报纸、杂志、图书,都在一楼,因位置好,每天都有读者。当时,很多中学的外语课以俄语为主、英语为辅,多有大中学生到这里看俄文的书刊画报之类。
    馆内有音乐厅,但没有演奏过音乐,只是播放一些苏俄的唱片,让很多青岛人知道了柴可夫斯基等俄国音乐大师。
    因中苏友好馆房舍宽敞,条件好,位置便利,青岛市的一些“讲座”“座谈会”多安排在二楼的讲座厅。山东大学的教授们在这里介绍过苏联医学家巴甫洛夫、植物学家米丘林、文学家高尔基、普希金……也有其他方面的讲座,如我国著名作家、文化部长茅盾来青时就在这里举办过座谈会。
    很多当时援华的苏联专家和当时生活在青岛的苏联侨民也时常来这里参加各种活动,这里既是他们排遣思乡之情的地点,同时也是中苏两国间人们友好交流的平台,而青岛的中苏友协当时也会在节假日组织一些有两国人民参加的游园、演出等交流活动。
    据一些当年中苏友协的工作人员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电影制片厂来华拍大型文献纪录片 《觧放了的中国》,其中来青岛在山海关路、海滨公园拍了一些镜头。由一中、二中各三十人参加 (我的爷爷也被选中参加)其中拍摄的镜头有跳集体舞、散步……据当年一些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俄罗斯老侨民回忆,由于中国同志比较腼腆,所以当导演提出想要拍一些情侣花前月下漫步之类的镜头时,大家都不好意思了,最后是由苏联的同志们先做演示,让中国的同志们看到整个动作内容不会很亲密,最多也就是拉着手散步之类的,然后拍摄工作才得以圆满完成。
    在没有报告会、讲座的时候,中苏友好馆也放映“幻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幻灯”还是拥有很多观众的。幻灯片的内容全是介绍苏联的伟大社会主义成就的,当时青岛观众看到联合收割机、电视等觉得是 “可望而不可及”的,不知中国何时才能有。
    原国际俱乐部有一个大花园,中苏友好馆把它作为了露天电影院,放映苏联影片,这里地处海滨,凉风习习,票价又低,是青岛夏季人气旺盛的电影院。原国际俱乐部保龄球馆南北各有一座二层小楼,北边的小楼设了舞台、银幕,南面的改为观众席。
    因为友协电影院以放映苏联故事片为主,中苏友好馆的电影院就主要放映苏联的纪录片,涉及社会、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票价便宜,且多为彩色影片,所以观众也不少。有些宣传共产主义的影片则组织各单位集体观看,不收费。到了重大的节假日,这里还要开展隆重的庆祝活动。
3时代变迁 友谊长存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友好关系破裂,中苏友好馆撤销,原址作为了市科协和科技馆。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苏恢复了友好关系,中苏友协依旧是两国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不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苏友好协会没有再恢复起来。青岛中苏友好协会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俄罗斯接过了原苏联政府的各项主要权利。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外交关系,签署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苏友协变成了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简称中俄友协)依然如旧地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做着贡献。
    现任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的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里科娃女士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职于当时苏中友协。中苏恢复友好关系后,库里科娃女士与苏联“社会主义曙光农场”的部分科技人员来山东进行技术交流,在青岛停留了十几天。在此期间,青岛大学张之峰教授的父亲张国贤老先生,陪同库里科娃女士一行,参观考察了青岛周边的平度大泽山等青岛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双方的农技人员进行了交流,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与成果,对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9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里科娃“友谊勋章”。她也成为继俄罗斯总统普京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人。
    今年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两国元首宣布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决定《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我的很多俄罗斯朋友跟我联系时说起这一点都是非常高兴、非常兴奋的。
文\鲁继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