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词人”顾随的青岛缘分东京奥运会开幕“中国红”闪亮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0版 人文青岛
·“苦水词人”顾随的青岛缘分
·东京奥运会开幕“中国红”闪亮
2021年07月24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0 人文青岛 2021.07.24 星期六

“苦水词人”顾随的青岛缘分
    2020年10月,历时三年拍摄的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 《掬水月在手》上映。影片中,叶嘉莹透过泛黄的旧稿、书信、照片,数 次 追 忆 恩师——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苦水词人”顾随先生。
    鲜为人知的是,1924年7月2日至1926年9月21日,青年顾随曾在青岛工作生 活——在 好友刘次箫举荐下,他在私立青岛胶澳中学执教鞭,在《青岛时报》中文版作编辑主任。在青期间,创作《青岛第一公园观樱花》等旧体诗词多篇,后结集为《无病词》(1927年出版),创作小说《海上斜阳》《浮沉》《孔子的自白》等。他还创建了青岛第一个文学诗社——青社,缘于此,他被视为“青岛讲授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人。 ”
告别济南来青任教
    1924年7月2日,顾随告别生活工作了三年多的济南,乘火车赴青。同行者是其北京大学校友、河北同乡,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的冯至。
    顾随缘何与冯至走在一起?顾随六女儿顾之京在《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一书中有所解释:1921年春,顾随在山东省立第十中学(青州)时,认识了刚到校任教、年长的河北涿州人卢伯屏——一位真正的仁厚的长者,忠诚正直而谦和。他们在青州中学虽只相处三个月,却从此开启了终其一生、情逾同胞的兄弟情义。经卢伯屏介绍,结识了伯屏弟弟季韶和涿州同乡冯至。
    顾随致卢伯屏的信中显示,早在5月19日,顾随就已打定主意来青岛。当日的信中,他说:“我的身体太糟,暑假后,如能到青岛,则必从事于运动修养。三年而成,锻炼成一条铁汉,那时卷土重来,再与社会血战一场。 ”
    1924年7月1日,顾随写下了其在济南致卢伯屏的最后一封短信。信中说,本计划当日坐晚车与冯至一起赶往青岛,因朋友张清独途经济南邀请小聚,故推迟至翌日起程。信的末尾,他写道:“如赐函,寄青岛胶澳中学令次箫转可也。 ”
    对于青岛胶澳中学创办的背景,青岛市档案馆内存有丁惟汾手书的档案记录:
    民国十一年十二月青岛主权接收前夕,山东省国民党员丁惟汾、陈名豫、王乐平、刘次箫、于法起、于恩波、隋即吾诸同志,鉴于北方民众对于总理遗教缺乏认识,乃于民国十二年春发起创立青岛胶澳中学,作为推行党化教育,建立本党在青岛培育革命青年、发扬三民主义、扩大国民革命活动之机构。陈名豫任校长,王乐平任董事长,其余诸人任董事。
    《青岛教育纪事长编》载,1923年3月8日私立青岛胶澳中学开办,其时招初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学生139人,教职员19人。
    青岛胶澳中学创办初期急需名师,一直生活在冀鲁平原的顾随,连同前来济南游玩的冯至,对青岛这座华洋杂处的山海之城均是向往。于是,两人结伴欣然前来。
    初来乍到,顾随被青岛优美的城市自然风光吸引。“其处富于自然,山、海、森林在在可以征服我而使我沉醉”,“至于大海之壮伟,森林之葱郁,尤为北方所罕见”……在致卢伯屏的信中,顾随忍不住赞美青岛。而年少好玩的冯至,则“每日下海,洗海水浴,入市作浪漫游,作诗、作散文游记、读德文、读中国小词,无入而不自得。 ”
在忧虑中开启青岛岁月
因为来青后即住在登州路29号、由原德占时期毛奇兵营部分屋舍改造的青岛胶澳中学,顾随获取学校信息方便快捷,种种不利消息使其初来乍到的愉悦很快消失。
    7月24日,顾随致信卢伯屏,流露出对青岛胶澳中学前景的担忧及悔意:“胶中局面甚小,款项尤绌,将来能否发展,或维持长久,还是问题。王乐平(注:青岛胶澳中学董事长)纯是政客手腕,办学更非所长,且其目的不在办(学)也。弟求事心太急,且碍于次箫面子,不得不暂在此歇足,将来还须另觅法子。 ”
    8月2日,顾随收到青岛胶澳中学的聘书。聘书由刘次箫转送,聘书明确约定顾随在该校教授国文和英文,月薪五十元,12月份起计算工作量,钟点为十六。薪水不多,因上英文、国文两课,工作量较大,但毕竟学校提供食宿,“然弟亦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也。 ”
    进入8月中旬,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高恩洪萌生收回胶澳中学校舍,恢复兵营原来功能之意,以安置即将来青的北洋大兵。为此,督署人员与校方开始讨论学校搬迁。对于学校腾让之事,曾任省政府教育科长的胶澳中学校长陈名豫,利用其参政员的身份极力斡旋,高恩洪做出让步,此事暂时消停。不过,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因财政资金入不敷出,不仅长期拖欠每月拨付学校的600元补助费,而且传出拟取消的声音,这令顾随忧心忡忡,“从此经费益加窘急,将来不知何以维持下去也。 ”
    9月24日,来自济南、潍县等地的三营士兵乘火车抵青。经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与学校协商,10月1日,青岛胶澳中学搬迁至文登路7号原德占时期的蒂尔庇斯兵营。 9日,顾随致信卢伯屏,文字中流露出欣喜之情:“胶中已于上礼拜三完全搬到汇泉文登路七号,此处山环水抱,登楼一望,眼界胸襟,俱为一阔。 ”
    搬迁新址的青岛胶澳中学毗邻汇泉湾,忙中偷闲,顾随时常前往,“下午一时至海滨观潮,如晤故人。”“今昨两日,自己夹着书本,跑到太平湾里洗澡,海面汪洋,浪花飞舞,上是晴天,下是绿水,四顾无人,只我自己浮沉水面,好不痛快人也。 ”
创办诗社创作诗词数十首
    青岛胶澳中学搬迁甫定,心情已开朗的顾随创办了文学诗社——“青社”,这个文学社团虽远不及数年后胶济铁路中学、市立中学所办的文学社名气大,但其具有开青岛新文学风气之先的意义。
    青社创办后,顾随为此倾注热情和精力。
    自1924年7月抵青至1925年暑假,顾随在青岛创作小说多篇、诗词数十首。
    1924年7月21日,已开始习惯青岛生活并感到“甚恬甚平静”的顾随,心情愉悦,致信卢伯屏,谈新作小说 《乡愁》——“写了一篇东西,叫《乡愁》,才脱稿。是仿《立水淹》《寂寞》那些东西而作的。但是可怜的很,写出来的一点幽默Humor的性质也没有,只是暗淡。 ”
    24日,因忧虑即将任教的青岛胶澳中学前景,顾随意兴阑珊,受此影响,两篇小说新作“亦委委曲曲,无‘剑拔弩张’之气,殊可怜也。 ”
    8月26日,青岛胶澳中学校舍迁移尚在焦唇敝舌的交涉中,顾随作词两首《临江仙》《江城子》,寄卢伯屏。词作流露出此时苦闷彷徨、前途渺茫之情绪,以及怀念济南岁月。
    10月10日夜,搁笔两月余的小说《海上斜阳》茅塞顿开,顾随文思泉涌,笔下行云流水。次日上午,他兴奋地向卢伯屏书信报喜:“君培在青时,曾草小说曰《海上斜阳》。自君培走后,搁置两月,未得赓续。昨夜忽然高兴,提起笔来,续写三千字,大约再有两日,可脱稿。此篇为弟来青后第一巨工。此刻已写出万余字,预计再有一二千字,即行交卷。较春间《生日》一篇尤为长。 ”
胶澳中学停办离青赴天津
    进入1925年7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易名胶澳商埠局,由原直隶北洋政府改为山东直管。赵琪出任胶澳商埠局总办,因时局动荡,经济凋敝,胶澳商埠局“财政奇绌”,拖欠私立青岛胶澳中学、私立青岛大学的补助费甚于前任,有时甚至连续拖欠8个月之久。
    5月12日,顾随在信中向卢伯屏透露学校窘况:补助费业已取消,将来大有闭门之势,无奈之下,校董事会议定三年级学生于5月23日以前毕业,二年级学生上到6月中旬便可放假。
    6月18日上午,青岛胶澳中学召开最后一次校务会议,讨论停办事宜。刘次箫以学校董事的身份宣布,学校仅存有军用票数千元,薪水拟发现金,但必须于7月20日才能从银行提出存款。接下来,青岛胶澳中学教员打理行装,准备各分东西,“同人相处有年,交谊非浅,一旦言别,俱有惘惘惜别之意。连日夜以继日,交谈倾倒。 ”
    7月5日,顾随致信卢伯屏,他感伤地写道:“我们这里天天有请客的,一两个礼拜了,说是吃到散伙为至。 ”半月后的一个上午,威海人王敬模奉胶澳商埠教育局之令,前来接收青岛胶澳中学校产。
    青岛胶澳中学停办,原校舍已被接收,已离职的顾随不便在此居住,于是搬进《青岛时报》。“说起报馆,真是可怜,干吧,一点生趣没有;不干吧,往哪里去? ”顾随凄凉无助,四处联系工作。
    9月7日,顾随收到父亲自老家转来的信件,致信人齐国樑,系顾随读中学的英文教师。原来,齐国樑由直隶教育厅派遣官费留美三年已回国,出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邀请顾随赴该校任教。真是雪中送炭,顾随复信答应下来后,先辞去《青岛时报》中文版编辑主任,又向市立中学辞职。
    9月22日,顾随北上天津。 26日,顾随开始在天津女师执教。
文/刘宗伟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