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
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没有不知道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今年6月15日,国家京剧院在青岛大剧院演出了这部经典之作,上座率挺高的。我看看周围,观众年龄大都在五六十岁甚至更高,其中当然有戏迷,但更多人怕是去“怀旧”的。
数十年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曾经风靡一时。其中艺术水准较高的当属《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和《沙家浜》。这三出戏,也是近些年演出率最高的。我觉得,由传统京剧向现代京剧转换最成功的是《智取威虎山》。
京剧作为一种从民间走向宫廷,又从宫廷走回到市场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集朴实与高雅,草根与贵气,普及与提高于一身。上世纪前半叶,京剧艺术发展达到鼎盛期,流派纷呈,名角辈出,好戏连台。在之后的特殊年代,京剧呈现出的样子慢慢发生了变化。抛开时代背景,单从戏本身看,《智取威虎山》堪称经典。这出戏从改编动议到最终版本,经过千锤百炼,剧本的成功,角色设置的完备确保了这是一出久演不衰的好戏。
《智取威虎山》由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1958年春,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几位演员决定把《林海雪原》中解放军侦察员杨子荣假扮土匪打进威虎山,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故事改编成京剧,并由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拟出提纲,分头各写几场。他们自发的创作活动,得到了院艺术室的支持,特派编剧申阳生参加改编。申阳生把其他人写的草稿整理成初稿,定名《智取威虎山》。初稿的结构与剧情,基本按《林海雪原》的故事脉络展开。剧本得到肯定,由陶雄、李桐森等组成导演小组,最初由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参谋长、贺永华饰座山雕、王正屏演李勇奇、刘斌昆演野狼嗥、李桐森演定河道人、曹寿春演栾平,随即开始排练。1958年9月17日,《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
1963年,文化部计划在北京举行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上海京剧院周信芳院长提出:“《智取威虎山》不错,可以加工修改。 ”此后,加入了现代气息的第二版《智取威虎山》,保留了1958年演出本的原有基础,删去了定河道人上山当面指认杨子荣的情节,稍微强化了杨子荣、参谋长的唱念做打。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期间,毛泽东现场观看了《智取威虎山》,并提出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经过边演出、边征求意见、边修改形成的《智取威虎山》第三稿剧本,已同原剧作有了极大不同。新稿删去了神河庙及野狼嗥行凶夺图两场戏,增添了第三场杨子荣到深山访问常猎户父女的戏。鉴于全剧无旦角的唱段,音乐色彩不够丰富,又添加了女扮男装的小常宝控诉土匪罪状的唱腔,还在杨子荣“打虎上山”一场中,结合传统京剧以鞭代马的身段表演加入了“马舞”。为突出剿匪小分队群体形象,重新设计了“行军”“滑雪”等舞蹈和最后的“开打”。至1966年5月,《智取威虎山》最终剧本、音乐设计、导演、舞美、演员阵容得以确立。童祥苓的杨子荣、沈金波的参谋长、齐淑芳的小常宝、施正泉的李勇奇被观众高度认可。从最初版到终极版,《智取威虎山》在“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等诸多方面下足功夫,使得这出戏趋于完美。
这次国家京剧院完整演出的终极版《智取威虎山》,十场戏节奏紧凑,无可挑剔。杨子荣的饰演者李博是中国京剧首届流派班学员,扮相、嗓音俱佳,演出中颇显功力,没有瑕疵。 “打虎上山”一场,唱做都很到位,尤其是劈叉动作干净利落。参谋长由黄炳强饰演,中规中矩,只是嗓音有点疲劳感。扮演座山雕的蔡景超,真有点电影版座山雕贺立华的意思,整场演出除了最后一场,他几乎没站直过,也真难为他了。小常宝郭明月该要的好都有,但缺了点电影版齐淑芳的英姿。勇奇娘毕小洋尽管很卖力,可惜没有赢得喝彩。魏积军饰演的李勇奇,演唱颇具裘派韵味。徐孟珂把栾平的奸猾、猥琐演得活灵活现,可是让人感觉有点“抢戏”。
大戏看罢,意犹未尽。 《智取威虎山》的创新,是在传统京剧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智取威虎山》取得了成功,但其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毕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们不应效仿。
作者简介:于学周,资深电视编导,业余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