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徐大爷 记忆中的“徐大爷”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2版 人文
·邻居家的徐大爷 记忆中的“徐大爷”
2019年03月04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2 人文 2019.03.04 星期一

邻居家的徐大爷 记忆中的“徐大爷”
    小时候,我的老姥爷(就是我爸爸的姥爷)与三舅爷爷和小舅爷爷(我爸爸的三舅和小舅)住在莱芜二路。当时小,不太记人,印象很深刻的是过年过节跟着奶奶爷爷过去拜望老姥爷的时候,有时会在三舅爷爷家见到一个“外国人”。就记得家里长辈告诉我,那是邻居,也是我大爷(就是我三舅爷爷的儿子)郭兴国的同学,我得叫徐大爷,当时觉得好奇怪。后来老姥爷去世了,三舅爷爷搬家了,我也外出求学了,去莱芜二路的次数也少了,这个事情就渐渐地淡忘了。
    在俄罗斯大学毕业后回到青岛工作,应该是受家庭影响和个人的爱好吧,我在业余时间也去研究一些历史上在青岛生活过的俄罗斯侨民的点点滴滴……于是乎,我和徐大爷又联系上了。
    徐大爷1948年11月10日出生在青岛。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们肯定对他有印象,就是《新还珠格格》里的郎世宁、《少年康熙》里的汤若望、《神医喜来乐》里面的史密斯、《康熙王朝》里面的戈尔尼……对了,徐大爷就是徐亚洲,是咱们青岛出去的著名演员。
    徐大爷的父母都是俄罗斯人,父亲叫徐兆芳 (俄文名АлександроПетровичСюй),徐大爷的祖父是山东昌邑卜庄村(今潍坊、昌邑、卜庄镇一带)人士,祖母是俄罗斯人,母亲叫噶琳娜·伊万诺娃(俄文名字ГалинаИвановна),出生在莫斯科,是上个世纪苏联十月革命后来中国的俄侨,后来起了中国名字叫宁格丽。
历史留下的老故事
    在十九世纪中期,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的山东,人多地少。当时,为了生活所迫,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活命,很多山东人冒着巨大的风险乘船穿过渤海湾去闯关东了。后来,去东北的人多了,各种生活压力大了,日子过起来并未见得比在山东老家容易,于是乎,又有一部分勇敢的山东人继续北上,去到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海参崴、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等地讨生活,因为那里环境更恶劣,但是人更少、地很多。这种做法当时有个俗称“闯崴子”。
    山东潍坊北面是渤海,便利的地理位置为闯关东、闯崴子提供了相对方便的条件。现在去看看,很多家庭祖上都有过闯关东甚至是闯崴子的经历。到了东北,碰上操着一口潍坊口音的山东老乡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我母亲的太爷爷就是当年众多闯崴子人中的一员,后来经过不懈努力,在当地过得还不错,娶了俄罗斯媳妇,又拖家带口、衣锦还乡回到潍坊老家。所以在当地,有的人家,家里有俄罗斯媳妇的似乎不是什么很轰动乡里的事情。徐大爷的爷爷是中国人、奶奶是俄罗斯人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现在,在当地,与一些老人聊起这一段往事,他们还有回忆,“俺记得小时候见过,那谁谁谁家闯崴子带回来的俄罗斯媳妇,那大身板子、大角木丫子(脚丫子),挑上两筲水呼呼滴,走起来杠逮啊……”
    这些外出闯生活回来的人,相对于当时闭塞的山东乡里,掌握了相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很多人在老家过得安逸,但是又不想像当时的普通乡民一样固守着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终其一生。于是当年开放、西化的青岛成了很多人继续打拼的首选目的地,因为这里离家不远、海路交通便利,整个城市开放包容,各种机会多。他们在青岛工作、生活,生活中既保留了传统的山东人的习俗,也融入了外出带回来的“洋习惯”,像是吃洋餐、穿洋服、信洋教等。很多人接受了洋教,还把孩子送去当时称之为“西洋学堂”的新式学校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毕业后相比于那些私塾出来的孩子,都有一技之长,在就业等方面就有很多优势了。
    十月革命后,有很多俄罗斯人(这个“俄罗斯人”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等讲俄语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来到中国,当时称他们为白俄(这是相对于红色的苏联政府而言的),或者俄侨、俄罗斯侨民;又因为当时苏联政府对这部分人的籍贯不予承认,所以也称之为无国籍人士。
一家人的安逸生活
    在青岛的这些俄罗斯侨民中,有家道殷实的,也有生活困顿的。徐大爷的父亲家在山东,学有技术,会开车,还懂机械,找份工作不难,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倒也安逸。相对而言,徐大爷的母亲过得就不是那么舒坦了,语言、技术等障碍决定了她就只能在当时的洋人圈子里找工作,后来在餐厅里找到了服务员的工作,有时为了多挣点钱,其他的苦活累活也得干。因为两个人都有俄罗斯的背景,有共同的语言、生活圈子和相似的经历,所以很自然地就走到一起去了。日子虽然不富裕,倒也舒心。
    二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在对国外侨民的政策上有了很大改变,在我国生活的这些侨民中,有些人就恢复了苏联国籍,称为苏联侨民;有一些不喜欢苏联政府的,不想恢复身份,一般称为白俄侨民;还有一部分人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当时中国政府称之为“归化”。
    徐大爷的母亲先是恢复了自己的苏联侨民的身份,后来考虑到家庭、孩子、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过与丈夫的商量,觉得青岛的生活还是挺适合的,于是就申请了归化,正式成为中国的公民了。新中国成立后,徐大爷的父亲在房管局当了一名司机,踏踏实实地一直工作到退休。母亲没有工作,就在家里接点类似缝缝补补的各类杂活儿,补贴家用。提起儿时住在莱芜二路的日子,用徐大爷的话说,“从小到大我就是皮孩子,经常作得没边了,小时候没少挨父亲的揍,所以我跟母亲亲”。徐大爷说:“从小学到中学,除了我的模样比较不一样以外,我没感觉我和周围的同龄人有什么差别,周围差不多大小的玩伴们也就是除了偶尔拿我的长相开开玩笑而已,然后我们就该打打该闹闹。
    徐大爷从记事起就记得,父母在家里是和他用俄语讲话的,出了家门,他的青岛话地道得不行不行的。在徐大爷家,两个国家的节日他们都过。再后来接触到的俄罗斯人多了,发现他家的很多生活习惯也是中俄兼容的。徐大爷长大后,还在家里找出来当年他在青岛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青岛索菲亚圣母大教堂”接受洗礼的证明文件,这大概也是他父母对故乡的一种眷恋吧。
既磨难又温情的日子
    后来开始“运动”了,一家人看着周围邻居们在政府工作的被打倒在地;当老师的、当工程师的被剃了阴阳头、挂上臭老九牌子游街;家里有海外关系被作为敌特分子抓走投进监狱……日子那是过得心惊胆战啊,可是,出乎意料,他们家并没有受到很厉害的冲击。1964年开始“上山下乡”时,年仅16岁的徐大爷就作为第一批知识青年,去了烟台海阳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
    “锄地、撒种、挑大粪、喂牲口,什么农活都干过。我个子高,骨架子结实,干活的时候舍得力气,所以当时我在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对我特别好,也没拿我当外人。当时有个老太太很照顾我,她当年已经90多岁了,还帮我补衣服,村里乡亲们有点吃的也都想着我,这些我都记着,这都是恩情,我现在有空就回去看看乡亲,叙叙旧。 ”
    文革结束后,周围的同伴都回城了,由于徐大爷的身份比较尴尬,一直被拖着回不了家。无奈之下,徐大爷的母亲找到了青岛外办,通过他们帮忙,才将徐大爷调回青岛,不过就业还是没着落,说徐大爷有海外关系,是外国人,但是他户口本上写的是“汉族”啊。又说徐大爷的成分有问题,可是徐大爷的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家庭妇女,连个“职员”都算不上。最后还是徐大爷的母亲到处托人,也还是有好心人帮忙,好歹当上了装卸工,能挣口饭吃了。
    徐大爷参加工作后没多久,在工作时受了伤,这是工伤。“把我妈心疼的啊……”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家休养的徐大爷为了加速身体的康复,每天都在家周围的街上来来回回地走,用现在的话讲这算是康复训练吧。
影视圈里熠熠生辉
    有一天徐大爷正在街上漫步,巧遇了原八一制片厂的主任赵凯(青岛籍的)老师。赵老师回家探亲,出来办事,大街上老远就注意到了徐大爷,徐大爷的长相让主任眼前一亮,开始以为是来青岛的外国友人,可是身边也没个陪同翻译啊,后来上前一打招呼,发现原来是个地道的青岛小伙儿啊!这小伙子要个头有个头,要模样有模样,做特型演员很合适啊,一番攀谈下来,赵凯老师便动员徐大爷去做演员。
    回忆起这一段,徐大爷说“开始我妈妈不同意,因为当年的电影里,除了白求恩,外国人都不是好人,老太太担心我以后的名声,就怕演坏蛋多了,以后上街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这就是那个演大坏蛋的谁谁谁……”但是考虑到工作待遇什么的,最后还是同意了,毕竟装卸工的工作太苦了,每个妈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苦。刚刚开始跟着拍剧时,徐大爷的普通话说不好,操着一口青岛话就上镜了,因为这口音,现场笑场的情况也出过。 “后来我就努力学普通话、学习演戏。 ”
    徐大爷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逐渐在圈里传开了,接的戏也越来越多。但是人没变,用我大爷郭兴国的话说,“我这老同学实在,我们也没感觉他成了明星有什么变化,就是都这把年纪了,我们都开始休息了,他还是那么忙。有一年我们同学聚会,说好了我们去机场接他,结果临时加戏,他在青岛机场出了闸口跟老同学们打了个照面就又进闸走了,我们真担心他累着。 ”
    我因为研究青岛的俄罗斯老侨民联系上了徐大爷,作为晚辈也好,作为采访者也好,都应该是我主动“出击”的,没想到徐大爷直接给我打来了电话:“我拍戏有变,临时回青岛待一天,有空咱爷俩见见。”见面问安后,徐大爷说不要去大饭店,咱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聊聊天就行”。于是,冬日的午后,在老城区中山路老水兵俱乐部的咖啡厅里,两杯咖啡,几块点心,我就像和从小看我长大的邻居家大爷在一起一样,状态是放松的,说话是可以无所顾虑的。我们聊徐大爷一家的老故事、聊我在俄罗斯上学的经历、聊我在整理发掘青岛历史上的俄罗斯老侨民的点点滴滴……我还拿徐大爷的长相开玩笑,“您这模样去景点的话,得按照外宾收费吧? ”徐大爷听了乐道:“常有的事,除了景点,坐个飞机啥的,我这身份证也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呢。 ”
    用徐大爷自己的话说,以前的苦日子不容易,这是他最大的财富,让他学会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不过“我还是那个我,实实在在地拍戏,扎扎实实的生活”。
照片除合影和特别注明外,均为徐亚洲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