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恩投产 青岛“芯”跃动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版面概览
 第11版 新企点
·芯恩投产 青岛“芯”跃动
2021年08月10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1 新企点 2021.08.10 星期二

芯恩投产 青岛“芯”跃动
青岛芯恩正式宣布8英寸厂投片成功青岛芯片产业迈出一大步
    芯片产业界瞩目的芯恩项目迎来了新的“节点”。日前,一则来源于芯片行业垂直媒体的消息——青岛芯恩8英寸厂正式投片成功迅速在网上疯传。记者致电芯恩市场宣传相关负责人了解到,青岛芯恩公司已于8月2日举办誓师大会,宣布8英寸厂投产成功,投产产品为功率芯片,良率达90%以上,光罩厂也于同期完成了产品交付。
    芯恩项目由被称为“中国半导体之父”、创办了中芯国际的张汝京博士领衔创办、首个落户青岛的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是改写青岛“缺芯少面”产业现状的关键项目,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
    回顾青岛芯恩项目落地到投产的轨迹,可谓波折不断。但青岛国资三年来贯穿始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2021年成功实现投片的这一重大项目,为青岛带来了期盼已久的芯片产业发展新机遇。
几经波折迎新进展
芯恩12英寸厂本月中旬将投片
    日前,记者致电芯恩市场宣传相关负责人了解到,公司将于近日发布相关公告,具体以公告内容为准。该负责人还透露,之前芯恩确实已经开始了针对早期客户的测试片生产。
    如今的芯恩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创始人张汝京对此或许有更多感慨。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心怀使命转战青岛,创立了大陆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导体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芯恩一期项目厂房封顶,同年12月设备进场。今年6月底,芯恩接受了客户的首次投片,并于7月3日完成第一批产品生产,良率达90%以上。紧随其后完成的第二批产品更复杂,但良率也达90%以上。此外,其光罩厂也在7月30日顺利完成了产品交付。
    据悉,芯恩的12英寸厂也将于8月15日开始投片。同时,芯恩二期工程也即将开建,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2英寸芯片24万片。
    回顾芯恩,其实推进并不如预期顺利。特别是置身于国外对中国科技经济发展极力遏制的情况下,在打造自主可控的中国芯已成为全行业共识之际,芯恩的起承转合无疑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厚重的底色。
    在这期间,芯恩历经了控股股东之变。就在去年年底,芯恩控股股东变更,青岛兴橙集电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退出,新增“青岛澳柯玛云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高达57.10%,而澳柯玛云联是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澳柯玛云联设立日期为2020年9月1日,由澳柯玛集团100%出资,最终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市国资委。
芯恩入驻带动产业崛起
解决青岛长期“缺芯少面”问题
    在芯恩的誓师大会现场,张汝京告诉全体员工:“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决心,用坚韧不拔的心态,一定把项目做成功,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
    无论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还是青岛ICT (微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来说,芯恩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着太多的希望。
    “缺芯”一直是我国众多城市推进发展有关产业时面临的痛点,也自然成为了各地国资进行产业招引时的重点。
    作为公认的家电制造之都,青岛拥有众多家电知名品牌,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的“五朵金花”中便有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制造企业。但在家电制造业繁荣发展的背后,错失信息化和消费互联网机遇的青岛,长期处于“缺芯少面”的困境之中。青岛当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轨交制造等产业,带来了庞大的芯片应用端市场需求。
    在业内看来,芯恩入驻青岛势必给当地的芯片产业带来新的推动力。一项体现芯恩在半导体领域地位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7月1日,芯恩已递交259项专利申请,其243件获得受理号。
    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定位于成熟工艺的模拟和功率类产品代工,未来芯恩的重点还是要发展12英寸,这也是目前国际大厂主要的布局方向。
    青岛一方面希望通过芯恩、富士康、京东方等项目,解决长期以来“缺芯少面”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借助芯恩CIDM模式和张汝京个人影响力,在青岛汇聚更多半导体芯片生产相关的装备、封测、设计等企业和人才,提升青岛产业层次,形成青岛ICT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
招引大项目见证新跨越
京东方、富士康两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在ICT产业成为青岛后续发展关键之时,“招商引资模式”便成了不错的参考对象。而众多芯片强城招引大项目的经历,也成为了青岛借鉴发展的求学对象。
    2019年,青岛引进京东方 (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落地西海岸新区,引入京东方及相关企业100余家。今年6月发布的京东方春季招聘简章显示,青岛基地将首次开启招聘,项目推进正稳步进行。在同一简章中,京东方透露其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于2022年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据悉,根据计划,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将有青岛国资入局,与京东方共同投资,地址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青岛的另一个芯片项目也取得重要进展。日前,位于青岛西海岸的富士康芯片封测厂,其首台光刻机正式入场。近年来富士康大力发展芯片业务,去年7月其封测工厂在青岛开建,并于同年12月封顶。据估计,该项目将在今年10月竣工,有望年底量产,可年产36万片12英寸晶圆。
    “十三五”期间,青岛引进芯恩、京东方、富士康三大项目助力城市ICT产业升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大项目以各自的新进展推动青岛芯片产业实现新跨越,也见证了青岛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实际行动。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薛飞
■深读一点
破解“缺芯少面”要有“砸锅卖铁”的魄力
    “缺芯少面”的难题作何解?不妨看看“最牛风投机构”的做法。
    2011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这其中,便离不开合肥根据产业缺口快速 “下手”的行动力。
    2008年,合肥承诺提供90亿元资金,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在当时合肥地方财政收入仅160亿元的背景下,这一引进动作被称为“砸锅卖铁”,引发了不少争议。但这一“烧钱”举动却为合肥在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之时抓住了商机,也逐渐吸引了一批显示领域的上下游龙头企业进驻,实现千亿级产业链布局。
    在解决“有屏无芯”矛盾时,合肥的行动同样雷厉风行。 2013年,合肥出台集成电路产业规划,谋划家电、汽车等领域的“换芯”,直指打造 “中国硅谷”;2017年,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12寸晶圆制造基地建成投产;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已由2012年的20家发展到近28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