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11000”最大潜深5630米到2020年,全省新增高铁960公里“党员三联”模式带动村庄变富变美青岛科技智库平台运行青岛将采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青岛市对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第六批转办信访件进行现场核查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2版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海龙11000”最大潜深5630米
·到2020年,全省新增高铁960公里
·“党员三联”模式带动村庄变富变美
·青岛科技智库平台运行
·青岛将采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
·青岛市对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第六批转办信访件进行现场核查
2018年11月08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2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2018.11.08 星期四

“海龙11000”最大潜深5630米
“大洋一号”船昨日返青,带回千余份各类样品
    昨日下午,“大洋一号”科考船完成中国大洋48航次西北太平洋深海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以及 “海龙”系列无人缆控潜水器(ROV)系统的试验与应用任务,返回青岛母港。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于7月31日从青岛起航,历时100天,航程约1.3万海里,分为两个航段执行,先后共有来自国内24家科研单位的66名科研技术人员以及31名船员参加航次调查工作。此次科考队员们综合利用多种调查手段跨越十几个纬度、近千公里,将我国深海环境调查从资源矿区环境监测性调查转向区域环境保护性调查;此外,大深度“海龙”系列ROV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的试验转应用获得检验,“海龙”系列ROV将成为日后我国在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调查中的主力装备,同时助力深海科学研究,进一步推动“蛟龙探海”工程实施。
“海龙11000”创最大潜深5630米纪录
    “大国重器”深海探测设备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记者了解到,此次“大洋一号”船上搭载的“海龙III”ROV和“海龙11000”ROV顺利完成海试试验,这也标志着“海龙”系列装备由试验转向应用。其中“海龙11000”ROV系统顺利完成6000米级试验,最大潜深5630米,创造了国产 ROV系统的最大潜深,该ROV本体水下工作时间长、状态稳定,完成了标识物投放、摄像、与船联动等试验工作,具备了开展进一步应用性试验的条件。“海龙III”ROV系统完成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多种复杂环境下的环境和资源调查项目,优化了相应作业模式,初步形成“海龙III”ROV系统取样方法体系,验证了“海龙III”ROV完全具备在全球深海海底开展常规科学调查的条件和能力。
    据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李怀明介绍,在 “海龙11000”ROV系统的6000米级深潜试验中,ROV利用机械手近底布放了标识物,开展了4个小时的近底高清观测,完成了5次共320米的“船舶—无人有缆潜水器”联动移位,水下工作时长13个小时,验证了潜水器装备系统的功能、耐压与水密性、系统稳定性。 “‘海龙11000’具备良好的深海观测探测能力,可以支持在大洋科考船上常用的万米铠装光电缆上的应用。”李怀明说。
国内首次系统观测17种大洋性海鸟
    记者了解到,除了“海龙”系列装备成功完成海试,该航次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科学家们从西北太平洋调查区带回了千余份各类样品。据介绍,此次“大洋一号”船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同区及邻域开展环境基线调查,采集到上百只底栖生物标本、浮游生物网采样品25份、水采样品6份,以及维嘉海山东北部1个一年期的环境参数连续观测数据。西太平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样品采集同样丰富,获取了西北太平洋调查区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DNA现场提取样品75份、现场寡营养细菌富集培养样品36份、海水微生物液体富集培养样品103份、深海表层沉积物微生物液体富集培养样品167份、平板培养样品500个、沉积物样品采集72个。
    此外,科考队还采集多类群底栖生物标本近百只,包括比较少见的铠甲虾样品,并获得大量影像资料,获得浮游生物网采样品150份和水采样品88份,同步测定了13个垂直剖面的水体物理海洋特征和海洋化学特征。国内首次系统观测记录了栖息于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海域)的17种大洋性海鸟,初步了解了这一海域的海鸟种群分布特征。在西北太平洋调查区及航路采集水体微塑料样品 34份、放射性核素样品32份、海面漂浮垃圾观测14次。
    “各类样品的获取将为综合评价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远洋渔业和船舶运输、全球气候变化等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以及了解该区域生物群落与海山底栖生物群落的连通性提供支撑,丰富了富钴结壳合同区的环境数据。”李怀明表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郑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