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3:新闻人物
八旬老兵“捐自己” 让生命与爱延续
崔明臻父亲

  “您好,我想请你们帮我联系下,如何办理遗体捐献。”近日,家住青岛市李沧区84岁的崔明臻拨打本报编辑部电话,希望可以散发最后一分生命的光和热。日前,记者到崔明臻家中进行了采访,一人独居十几年的他,非常平静地与记者交谈了这件“人生大事”。

  最短时间 做出最大决定

  崔明臻说,在看到本报2月6日刊登的《我要为社会贡献最后一份光和热》一文之前,他对“遗体捐献”这件事并没有接触。“我作这个决定非常简单,并没有经过过多的思考和取舍。我觉得这是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读完那篇报道,我心中就决定了。”崔明臻说。

  随后,崔明臻给本报编辑部打来了电话,咨询办理遗体捐献的相关事宜,在得知遗体捐献需要直系亲属同意后,他又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孩子们是不太干涉我的决定的,她们说尊重我的意思。”崔明臻说,自己老家在莱阳,家里没有兄弟姊妹,如果不做遗体捐献,百年之后还要送到莱阳老家去,孩子祭拜也不方便,“遗体捐献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从我们小家庭来说,也是给孩子省了事。她们在心里能记住我就好,没必要在祭祀上大做文章。”

  受父亲影响 感恩国家和社会

  崔明臻出身军人世家,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他自己也是一位老兵,曾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父亲一生公正、清廉、秉直,这一直影响着他。

  “我出生在莱阳农村,打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父亲。听妈妈和奶奶讲,父亲在我出生1年后就参军离开了莱阳,后来又在西藏当兵多年,一直到1954年转业回到了莱阳老家。”崔明臻说,虽然在童年时期,父亲不在身边,但是,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是没有间断的。在家人和乡邻眼中,父亲是个正直、勇敢的人,在老家当民兵排长时为老百姓谋福利,当兵后勇敢与敌人战斗,父亲在他心目中一直有着高大的形象。

  “父亲去西藏前,经常往家里写信。等我上了学,慢慢开始识字写字,我也会用一张小纸片写上几句对父亲说的话,夹在母亲的回信中寄给父亲。后来,父亲去了西藏,通信不方便,有两年的时间一封信也没收到。村里也有传言说父亲牺牲了,母亲和奶奶就在家偷偷地流眼泪。”崔明臻说,就这样在悲伤和期盼中过了两年,突然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大摞信,都是这两年“滞留”在路上的,家里人才知道父亲还活着。

  “父亲转业回到莱阳前,我已经来到青岛投奔姑姑一家,在青岛上了高中,1961年参军,当了5年陆军,在部队干测绘员。后来转业到了国棉九厂。”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企业,崔明臻一直以父亲为榜样,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父亲是个‘老烟鬼’,但是,他一辈子没有抽过别人一根烟,没有为私人办过一件事。就连他年老后住院,我说用他名义买点药也被他批评”。

  自得其乐 晚年生活精彩

  自从十几年前老伴去世,崔明臻便一直一个人简单地生活,看看书、读读报、打羽毛球,拉二胡,实在没事的时候,也会自己和自己打上一把扑克牌。

  “退休后我学了拉二胡,在莱阳照顾父亲的最后十年期间,我还组织了一个吕剧团,带着一群喜欢唱戏的老年人玩儿。我现在身体挺好的,除了前不久打羽毛球伤了腰,其他没毛病。身体健康,不给孩子添麻烦,不给国家添负担。等我去世了,我的遗体或者器官还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崔明臻爽朗地笑着说道。

  了解到崔明臻的需求后,本报记者立即联系到青岛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咨询关于办理遗体捐献的程序。随后,记者又联系到李沧区红十字会,在得知崔明臻的情况后,李沧区红十字会表示可以上门为他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免去老人的舟车劳顿。

  记者 崔佳佳 张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寻亲
   第A03版:新闻人物
   第A04版:养老周刊
   第A06版:中医中药
   第A07版:延年益寿
   第A08版:广告
八旬老兵“捐自己” 让生命与爱延续
拾荒助学十年 91岁老教师捐遗体
广告
广告
广告
老年生活报新闻人物A03八旬老兵“捐自己” 让生命与爱延续 2023-03-01 2 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