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海关后”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0版 人文
·话说“海关后”
2020年07月11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0 人文 2020.07.11 星期六

话说“海关后”
百年青岛百年建筑市井烟火老城记忆
“海关后”之来历
    二十世纪初,青岛民间以小港湾畔的小港一路2号“胶海关大鲍岛关卡”(后改为小港分关)以北的冠县路、朝阳路、平阴路、长安路、惠民路、金乡路、邱县路、宝山路等合围区域称为“海关后”。历史上,这一带位于“胶海关小港分关”的后面,故被老市民俗称“海关后”。
    海关后辖区南北狭长,东西较短。总面积约1.47平方千米。 2006年末,人口6917户,17015人。 1955年设立冠县路街道,办事处在冠县路99号。 1959年,办事处搬迁至长安路13号。 2008年,冠县路街道更名为小港街道。 2000年9月,办事处办公地点迁至邱县路73号,现属于即墨路街道办事处管辖。
    “海关后”一词为市民口口相传的词汇,很少见于历史文献。据青岛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考证,该地名首次见诸报端,是在1923年的《胶澳日报》第二百二二号的一则启事中:普济医院医生孙福堂开设同仁医院救治赤贫者,青岛各界名士孙子敬、宋雨亭、隋视卿等联名推荐,并称“地址在海关后金乡路中间同仁医院”。
“胶海关小港分关”设立
    1899年,德国人在青岛新疆路16号设立胶海关。为更广泛地控制青岛经济命脉,胶海关从1906年开始,同时在青岛小港、乳山、石臼所、海州、金口、沙子口设立了六处分海关。
    小港海关初期称为 “胶海关大鲍岛关卡”,后改称“胶海关小港分关”。在小港一路2号小港码头内建有海关塔楼,塔楼何人所建,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小港海关塔楼高12.96米,顶端观景台选用6根直径60厘米、高2.5米的花岗岩建成。耸立在小港湾的这栋别致的建筑为砖木花岗岩结构,巧借地形,主门开在东向,圆拱门边为花岗岩蘑菇石结构,整栋建筑稳健从容。登上塔楼极目四望,小港湾景色及来往船只尽收眼底。
    小港海关塔楼是海关后的标志性建筑,从中山路穿过大窑沟铁路桥洞,一眼便见这个古堡式建筑。这座见证海关后百年历史的地标式建筑,于2004年被拆除。现在矗立在小港一路与莘县路交界的塔楼建筑系后来在原址复建。
依托小港码头产业兴隆
    史料记载,旧时海关后一带,洋行、渔行、船运公司、修造船工厂、捕捞公司、货运仓库、妓院舞厅、酒吧客栈、旅馆澡堂等等,应有尽有。 1928年,同福船行在冠县路72号开业,有轮船4艘。 1945年,裕泰船行在金乡路136号开业。 1947年,公祥船行在朝阳路20号开业。许多船行在海关后街道及周边区域纷纷开业或设立办事机构。小港一路、冠县路、惠民路合围的地块中的建筑多为商住合一的里院,其他区域则多为仓库、小型工厂、商业建筑等。许多航运公司、航运代理公司、货栈,以及土产品店和粮店、煤店等等与港口相关的商业组织开设于小港一路、金乡路、朝阳路等街道。
    旧时在海关后一带居住的人家,除码头工人外,还有不少公司职员和盐业、渔业造船工人,生性耿直,好打不平。他们经常与外商、船员接触,会各种方言,有的还会点德语、日语和英语。
    冠县路上聚集着一大批酒吧和舞厅,仅舞厅就有却尔斯登达青岛、巴拉斯、古浦桃浦、芬大吉亚黑猫、大新等七家,有中国、日本、俄国等国的舞女,还有菲律宾等国乐队伴奏。那时的冠县路一条街,情色悠悠,堪称是风情之夜。
情色悠悠之平康里院
    海关后朝阳路等街区内分布着平康一里、二里、三里、升平一里等妓院,海关后也因此成为20世纪青岛几处红灯区之一。1929年青岛文人刘少文(1888——1948)在《青岛百吟》中写道:“青岛妓院有平康一二三四里及升平一里,皆在小港海关后一带,娴文辞者百无一二,阅昔之北里志、小名录等作,不禁爽然也。 ”1938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在宝山路15号成立了“陆军俱乐部”,将平康一里、二里、三里、升平一里等妓院的妓女轮流送去供日军奸淫。
    1947年的《青岛指南》记载了老青岛的娼妓业的情况。黄岛路、海关后、大窑沟曾是“红灯区”。如海关后的朝阳路14号平康二里1933年时有77名娼妓,到了1947年便增加到了108人。 1951年10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全面取缔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同时成立了“取缔妓院指挥部”和“妇女生产教育所”。 1952年5月,市公安局、司法机关对270名妓院班主进行了依法惩处,青岛港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妓院从此绝迹。
平民聚集市井烟火浓厚
    小港码头客运航线通航后,小港客运站设在小港一路路南,所以海关后这一带饭店、客栈较多,加之客流量大,摊贩喧噪,旧时这条路非常热闹。
    港口贸易与运输的发展使得20世纪的海关后成为劳工聚居地。很多来自青岛西南沿海、日照、荣成、烟台等地的农民与渔民,举家搬迁此地,逐渐形成了海关后居住区。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青岛小港码头谋生,有的从事捕鱼、驾船工作,常年奔波于海上;有的专门在码头从事扛大包和拉大车的搬运工作。居住在海关后各个大院里的人口音各异,日照、烟台、威海口音特别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居住条件过于拥挤,卫生条件较差,海关后一带曾经是瘟疫多发区,多次被市政部门划为霍乱疫情隔离区。刘少文在《青岛百吟》中写道小港及海关后:“惯衣褴褛厌糟糠,辘辘车声夜未央,数百铜钱筋力尽,争如骑马坐堂堂。 ”“海关后为苦工聚集之所,饭摊林立左右,非地薯即高粱饼,人间恶草之食,而鹑衣鹄面者甘之如饴,此辈专为商家转运货物以资糊口,夜未及央,即车声辘辘满街中矣。 ”形象描述了小港一带苦工的艰辛生活。
企业云集配套齐全
    新中国成立后,海关后一带的饭店、舞厅、妓院、私营商号等逐渐关闭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国营航运、水产经营机构。海关后虽然面积不大,但区域内各类企业及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大企业还是不少的。比较有名有青岛海运局、青岛远洋渔业公司、盐化厂等单位。
    青岛海运局在海关后一带是响当当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上了年纪的岛城市民,大都记得海关后有个跑船的海运局。青岛海运局成立于建国初期,省属企业,坐落在冠县路70号。计划经济时期,青岛海运局号称青岛八大局之一,承担着青岛地区乃至山东省海上客货运输的重任,在青岛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鼎盛时期 ,海运局拥有货船、客船、油船、油驳、拖轮等各类船舶近百艘。下辖烟台港、威海港、龙口港、石岛港、日照港等十几个山东地方港口。
    海关后的几条街道上几乎全都聚集着海运局部分单位及家属院和职工宿舍等。记忆中海运局机关干部及船员等大都来自胶东地区,说着老家话,嗓门洪亮,拖着长音,威海荣成一带地方特色的口音鲜明。遍布在海关后各个街道的有海运局航运工程设计院、电台、海员医院、筑港工程施工队、港务监督、小港码头等若干个单位。居住在各个街道里院内好多人都在海运局上班,有的几代人从事码头装卸或者驾船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海运局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青岛海运局率先开辟了青岛至福州、广州及长江中下游航线,国内南北沿海航线达三十余条。船舶从几百吨级增加至万吨级,在全国地方航运企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需要,青岛海运局大胆探索海外外贸货物运输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山东省、青岛市政府支持,率先开辟香港货物运输业务。
    1980年2月3日,青岛海运局“鲁海65轮’载货9000吨首航香港。这是大陆地方航运船舶首航香港,开辟了历史的先河。之后,青岛海运局“醴泉轮”“舜泉轮”又开辟了澳门航线。此后,青岛海运局又先后开辟了青岛至香港、青岛至澳门、青岛至日本、青岛至东南亚航线,外贸业务与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其他沿海省市纷纷组团前来青岛海运局学习取经,观摩山东地方航运经验。青岛海运局乘改革春风,大胆创新,积极开辟海外市场的做法,在全国航运业传为佳话,国家级媒体纷纷采访,予以大量报道。青岛海运局至此步入鼎盛时期,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
    青岛远洋渔业公司坐落在小港一路与冠县路交界处,是从事远洋渔业捕捞的大型国有企业。海关后一带聚集着
□王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