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路33号:从赉寿药行到“红房子”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8版 人文青岛
·广西路33号:从赉寿药行到“红房子”
2019年01月02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8 人文青岛 2019.01.02 星期三

广西路33号:从赉寿药行到“红房子”
    在青岛老城区的广西路中段,伫立着一座色彩艳丽、造型优美、充满异域风情的老建筑。在“老青岛”的记忆里,它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响亮名字——“红房子”。这座老建筑因其在艺术上的价值,得到了无论是史学、建筑专家,还是普通市民的双重认可。而这座沧桑百余年的老楼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往事?又是谁在青岛,为后世留下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建筑精品?一切的答案应皆由岁月来还原,而一切的谜团也应皆由历史来呈现……
广西路:位置优越的百年老街
    广西路,是青岛这座百年新城中的一条历史老街。它西起火车站前的泰安路,穿越中山路、安徽路、江苏路等路口,向东一直延伸到龙口路,全长约1565米。从时间上看,修筑于1899~1901年,路面宽度约为20~25米,并以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 (Prinz-Heinrich,1862~1929)来命名的广西路是青岛开埠初期最早完成的街道之一。在城市肇建之初开始实施的建筑规划中,对城市不同地区的用途给予明确的规定,而广西路正处于最初所设想的经贸与商务区域的核心地带。所以,它也成了彼时青岛最重要的街道之一。如果在当时就有CBD这个概念,那么广西路就应是青岛最早的中央商务区。
    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展开,不少来自欧美的洋行与外商青睐于这里与海岸仅相隔一个街区的优越位置和居住环境。巨大商机的感召之下,来自德国的地产承包商们开始在广西路上置地建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住需求。曾担任胶澳总督长达十年的海军上校都沛禄 (Oskar von Truppel,1854~1931)认为,新的城市应强调德意志民族特性,以及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内的建筑也应具有现代风格。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世纪之初的广西路也就成了德国建筑师将成熟的西方建筑风格迁移到陌生东方海岸的试验场。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迈向20世纪第二个十年之时,广西路两侧几乎已建满了各式建筑。百余年后,一个循着先辈足迹前来青岛的西方人曾写道:“漫步于青岛的街道之间,只有来往的人群才可以看到一些东方的痕迹……走在广西路上,仿佛就像在柏林的一条街道上。街道是德国式的,房屋的风格以及许多的树木和植物也都是德国式的,让你感到惊异的只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亚洲人的面孔……”
青岛“最漂亮的青年派风格建筑”
    1904年底,自开埠初期就来到青岛从事贸易活动的罗达利洋行(Kiautschau-Gesellschaftm.b.H.)出资2337.27元,买下了位于海因里希亲王大街的200号地块,用于建造住宅和商业用房。这块占地1383平方米的矩形地块,位于阿尔贝特大街(今安徽路)与路易特珀尔德大街(今浙江路)之间,与面向青岛湾的海岸相隔一个街区,是德租时期位置最好的核心地段。随后,洋行委托当时青岛最大的建筑商,来自汉堡-阿尔托纳的广包公司(F.H Schmidt)于1905年在此建成了这座红砖清水墙,散发着青年派艺术风格的德式商业建筑。
    这座在半个多世纪后,被民间俗称为“红房子”的建筑,曾被20世纪80年代末来青岛考察老建筑的德国学者华纳誉为,“1914年之前,所有私人住房中设计最为出色的”,同时也是“最漂亮的青年派风格建筑”。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德国,这种强调打破因袭传统,在房屋立面饰以弧线或植物图案的风格正颇为流行。广西路33号商业大楼平面为近似“凹”字,建筑面积约1960平方米,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大楼立面设计为典型的青年派风格,并严格按中轴对称将建筑划分为虽为一体却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单元。建筑立面通体采用白线勾边的红砖清水墙,二、三楼中轴线两侧墙体凸出立面,三联券的竖窗充分增加了建筑的高直感。两翼对称嵌入的内阳台,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让整个立面富有立体感。 房屋的檐口、滴水嘴,及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均采用了当时青岛最常见,也是最耐用的石材——花岗岩,带有明显的装饰意味。层隔之间大量采用了暗色,并饰以橡叶图案的釉面墙砖,让整个建筑显得华而不奢。建筑师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建筑法则,檐高恰好18米,但高起的蒙莎式屋顶,为大楼开辟了额外的空间 ,中间嵌入巨大的老虎窗,及屋顶折角增设的小窗,可为其采光通风,两侧对称砖砌石顶望柱,既让体量巨大的老虎窗不显得格外突兀,也丰富了屋顶的变化。建筑的东西两个侧立面虽然不如南立面细致,也同样经过了刻意的设计,变化丰富的山花,对曲线娴熟的运用均体现出建筑师的设计水准,及其(或业主)的审美情趣。
建筑师:百年未解的历史谜团
    这座在业界给予了很高评价的建筑究竟是由谁所设计?百多年来,一直都是个众说纷纭的未解之谜。目前的普遍结论都将其归于建筑师罗克格 (CurtRothkegel,1876~1946)名下。生于上西里西亚的罗克格是20世纪初在中国最成功的德国建筑师。1903年,他应聘胶澳总督府建设局施工员的职位来到青岛,并在此开始他的建筑师生涯。 1904年,罗克格辞去建设局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營造式畫師羅克格”,并在不久后,赢得了为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设计音乐厅的资格。此后罗克格又在青岛设计了多处住宅建筑。 1907年,罗克格前往天津发展,为德国总会设计俱乐部大楼。同年,他还获得了青岛的柏林福音传教会(信义会)教堂设计竞赛的第一名。此后,罗克格又前往北京,并在此迎来了其建筑师生涯的巅峰。除了为众多高官设计西式住宅,罗克格还受聘于清政府,承担了起资政院(国会)的设计工作。 1913年,罗克格还规划了北京正阳门区域的交通,并对正阳门箭楼(大前门)进行了重新改建。
    德国学者华纳在将罗克格在中国的几件代表作与“红房子”进行比较后认为,“(‘红房子’的)山墙与路德公寓(Luther Pension)有异曲同工之妙;蒙莎式屋顶的处理又类似于天津的德国总会;曲线的运用亦见于海因里希亲王饭店音乐厅;而底层的粗短花岗石柱,则可在青岛新教教堂的东边门上见到踪影。 ”虽然,一切的可能都指向了罗克格,但实际上,现有史料中并无他与这座建筑相关的直接记载,华纳也谨慎地表达了这只是猜测和假设。罗克格本人晚年曾总结过自己在中国的建筑师生涯,他写道:“1905-1906年,我在青岛设计了9座别墅和住房,以及一座大型商业建筑,它们均按设计建成。 ”在这10座建筑中,除了《青岛新报》曾报道过的路德公寓,其他房子的位置或名称罗克格均未注明……
赉寿药行:青岛最早的私人药店
这座商业综合楼在建成后,就成了广西路上最为引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业主遂将一楼租予1901年初即在青岛开设药店的药剂师拉尔茨(AdalbertLarz 1872~? )。后来买下了整座大楼的拉尔茨还在建筑中轴的老虎窗顶部,还特意放置了一个红十字中蛇绕圆杖的纹章。在西方,这个徽记也是现代医学的标志。大楼的二、三两层,被作为短期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