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良好西海岸6所学校集中开工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3版 2018“两会”媒立方
·青岛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良好
·西海岸6所学校集中开工
2018年01月14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3 2018“两会”媒立方 2018.01.14 星期日

青岛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良好
市政协委员、中石大教授杜启振建议分类遴选确定各校建设类别
    在青岛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杜启振教授提出了《关于实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案》,他通过详细和专业的调研及测算,就“双一流”的背景、我市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线路图等做了详细阐述。
提案着眼于城市与高校双赢
    众所周知,“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是继 “985工程”“211工程”后,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目前,已有23个省市公布了未来5至20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但我市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可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杜启振教授提案的目的,就是要“双一流”建设在我市落地,让各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服务青岛发展实际,青岛则为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服务支撑,从而实现驻青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双一流”在青岛有发展土壤
    杜启振在提案中介绍,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山东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指出:“各市、县(区)政府和行业、企业围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当前,青岛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军,而我市高校和学科质量水平现状,与城市发展定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系统谋划、加大经费投入,引导高校和学科抢抓战略机遇,在对接青岛重点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同时,杜启振对在青8所公办高校参加教育部第四轮、第三轮学科评估情况进行了统计,同时对在青8所公办高校的国际和国内排名情况也进行了归类整理,分析如下:高校方面,各高校在国内外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市高校引进工作逐步进入快车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陆续入驻青岛,在青高校数量和质量迈上了新台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优势学科方面,青岛A+学科数目位居全国前列,非省会城市中,目前只有青岛、无锡、厦门、徐州拥有A+学科,尤其是青岛,A+学科数目位居全国前列,这得益于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贡献。在C-以上学科总数上,青岛、大连、厦门、苏州、镇江、保定、桂林、湘潭、开封表现显眼。青岛、大连位居非省会城市前两名,苏州、镇江、保定位居普通地级市前三名。另外,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共有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截至2017年3月,我市已有24个学科进入ESI前1%。 2014-2016年,我市“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建设了12个学科,初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重点学科战略集群。对新引进高校学科围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了布局。
    综上,杜启振教授认为,我市在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方面有了一定储备,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实施“双一流”建设具备良好基础,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精心调研和测算给出“线路图”
    杜启振还通过调研给出了青岛市开展 “双一流”建设的路线图:到2020年,有2-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3-4所左右高校学术影响力进入国内高校前100强,有5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12个以上学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3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50个左右的学科在引领青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到2030年,有4-5所大学接近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1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15个以上学科跻身国内排名前20%,4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前1%,更多学科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到本世纪中叶,将青岛建成高等教育强市。记者得知,杜启振所定目标并非跟着感觉走,其背后有详细切实的测算和依据。
    在建设举措上,杜启振提议,我市应分类遴选,确定“双一流”建设类别。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综合实力较强,经过重点建设有望进入国家或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的学科;二是与青岛市产业发展联系紧密、贡献度较大的学科;三是当前基础一般,但符合青岛市产业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提前布局和培育的学科(包括新引进的高校学科)。同时,加大投入,设立“青岛市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动态评估。通过统筹协调、合作共建、监督检查加强组织保障。(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