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打捞沉没的历史由一幅画牵出的三里河遗址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1版 琴岛周刊
·水下考古:打捞沉没的历史
·由一幅画牵出的三里河遗址
2019年03月04日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1 琴岛周刊 2019.03.04 星期一

由一幅画牵出的三里河遗址
    如果要在青岛追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足迹,三里河遗址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多数人对于三里河古文明的认识,是以“蛋壳黑陶”为第一直观印象的,而更为有趣的是,这一史前古文明的发现,却源于青岛文物商店售卖的一幅水墨花卉画。
    1958年冬天,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韩连琪在青岛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中看到一件灰陶罐,上有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亦称南阜山人,扬州八怪之一,胶州人,1683年生—1748年卒)名曰“吸古得深味”之所赋诗句与题记,颇为耐人寻味。但是因这件陶器小口、圆肩、深腹,当时断定绝非龙山之物。无独有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维华,又在青岛文物商店购得高氏一幅水墨花卉,其上也有类似的题诗和记事,但画中插有莲花与莲房的陶器,并不是上述形制,而是一个有流有魞下有三足的器物。
    画上题诗曰:“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蓬供,常结莲房碗大饶。”序云:“余家介子城下,土中常得瓦器如罂罐,可充瓶供,插莲花房大如碗,饱绽坚实,以其气足生物有城也。南阜老人左手画并志。”高凤翰的故乡就是胶州三里河,当时山东大学历史系一些教授认为,画中插莲花的陶器很明显是件龙山文化的陶鬶,虽经画家写意变形了,但时代特征还是非常明确,并由此推断,此处可能有一处古文化遗址。
    带着这个疑问,1959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教师刘敦愿,从青岛专程赶往济南(迁校之前,山东大学原址在现今中国海洋大学),登门拜访王献唐(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以及版本学家),想借重他的高才一辨这幅画的真伪。刘敦愿幼子刘陶所写的《记父亲所发现的“三里河”遗址》中提到,“王献唐经甄别高氏画中遗篇缀款,确定这幅画其系仿冒赝品。”
    听到王献唐的断定,刘陶说他父亲刘敦愿失望至极。但是,他并非心如死灰。“此画虽非真迹,但赝品是由真迹临摹而来,无论作品真伪如何,其‘陶鬶’无疑皆为写实之物。鉴于此,高凤翰题款中所谓的‘介子城’,当属一处未被发现的龙山文化。这个推论极具参酌价值,但正确与否,尚需通过实地考察加以验证。”因此,1960年(此时,山大已迁至济南),刘敦愿携其同僚行装就道,远赴胶州,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与采集。
    刘敦愿按图索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西侧发现了三里河遗址。经鉴定,这处遗址即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 (大汶口文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这是青岛地区继北辛文化之后出现的又一古老文明。高凤翰画作中插花的陶器,就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陶鬹。
    高凤翰之画,为刘敦愿锲而不舍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刘敦愿按图索骥之验证,又为日后考古发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4年秋和1975年春,经由中国科学院山东考古所接连两次大规模的现场发掘,确定该遗址为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上下叠加,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上层为龙山文化,共有2000余件文物出土。其中,在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猪形鬶、狗形鬶、玄武鬶三只兽形鬶是文物中的珍品,狗形鬶曾于2018戊戌狗年新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而龙山文化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又称黑陶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在发现三里河遗址之前,我国也出土过黑陶,但多是黑陶碎片,而三里河遗址出土的完整的黑陶器,在全国尚属首次,所以胶州三里河称得上中国的“黑陶之都”。
    三里河遗址的发现,验证了高凤翰“遗作”所记载之真实性。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三里河遗址于1996年和2006年先后被列为山东省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位曾按图索骥,后一手创立山东大学考古系的刘敦愿,也随着三里河遗址所承载的史前文明,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段佳话。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 文/图